第17章 琴声夺人心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512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4
赵熹端坐案前,虽面色如常,却深藏纠结。身为崇学院山长,虽有声望,但在这些身后俱是世家高门的德院学子面前,他亦难轻易偏袒。此局,是保学院名声,还是维护公平,他心中自是思量良久。
“此事我已知晓。诸位请愿之事,我定会妥善考虑。”他的声音平静,言辞沉稳,却难掩其中那股推拒之意。
几位德院学子哪里满意于此,瞬间有人出声反驳:“山长,我德院学子俱是世家俊才,难道还抵不过一个毫无乐律才情之人?”
话音刚落,一道澄澈却坚定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:“谁说我不懂乐律?”
这一声掷地有声,如春雷贯耳,瞬间令众人屏息。赞叹的、质疑的、意外的目光齐齐汇聚,原本潮涌般的请愿队伍蓦地安静了下来。上官荑微微松了口气,随即又心生忧虑,担心凝云锋芒太露,引来更多反对之声。
众人皆注目于凝云,不仅因她的言辞,更因她那红衣抹额装饰下的英朗气质。她的姿态如亭亭拒霜花,虽独自一人面对数十众,气场竟毫不逊色。此刻的傅荣站在人群后方,动作略显拘谨。他的自卑情绪在这些身着白衣院服的学子面前愈发明显。从寒门出身,到京城入圣,再到如今的学府,他始终觉得自己格格不入。而眼下,他的女儿凝云却在最中心发光发亮,让他悄然生出一丝骄傲。
凝云迈步向前,声音清澈透亮:“敢问山长,乐律之学是否仅限瑶琴一途?又是否必须以瑶琴之技才可判断是否通晓音律?”
赵熹下意识皱眉,沉吟道:“乐律之道广博深邃,自不该局限于瑶琴一途。”
话音未落,凝云眸光若箭,径直射向顾芷露:“当日,顾姑娘力主以瑶琴作为考测,她让人取来一张残损不堪的瑶琴。琴弦崩裂,自然无法奏乐。由此琴夫子便断言我不通音律,可有此理?”
“听你这话,莫非你会演奏其他乐器?”昭院中有人立刻接话。言语虽带几分好奇,但语气却隐隐透着质疑。
面对如此咄咄之问,凝云只是浅然一笑,无惧群审一般将目光投向人群。而众人议论纷纷,声音逐渐高涨,有人直接道:“傅家不过就是磨豆腐的寒门人家,怎可能学得乐律?”
“是啊,莫非她只是在强词夺理罢了!”
凝云闻言毫不动怒,反倒噙着一抹自信从容的笑。她稳步上前,向赵熹行了个揖礼,声音如玉磬般悠扬:“山长,不知学院可有奚琴?”
此言一出,整个广场静谧了片刻,随后众人面面相觑。奚琴?此曲种少有人问津,非习者不得其奥。偌大的崇学院,自是琴种齐备,半刻间便取来一张完整的奚琴。一时间,白衣学子屏住呼吸,目光如点燃的星火般集聚。
凝云确认琴弦音准,再熟稔地抱琴坐下,动作如云流水般自然流畅。而她身上的江湖气息更令人目光难以移开。她凝眸轻抚琴弦,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。
檀香缭绕的小庙之中,斑驳的阳光映在石制堂前。无发白须的老僧与幼女对坐而谈,僧者慈祥平和,幼女懵懂滞涩。蝴蝶翩翩舞动于两人间,野草随风轻摇,而这小庙的静谧似将清风也凝固。
琴声起,仿佛震散了尘封的记忆。凝云指尖灵动,曲调空远凄凉,宛如飘荡于无垠荒原。仿佛送别故人,又似百年悲叹,无尽遗憾。她的琴声逐渐勾绘出寒风萧索、繁华掠去的画面,每一音符都恰似冷月孤影,渗透人心。
白衣学子间,竟不知何时有人低声啜泣:“呜呜……我想我娘了……”
“我想我外祖……”
一曲终了,环绕人群的静默仿佛凝结。众人久久未能从那悲凉情绪中脱离。有学子红着眼问:“傅姑娘,这曲子叫什么名?”
凝云微微抬眸,一字一句道:“故人。”
此言一出,有人感慨万千:“好曲!人生路迢,新人化旧人,故人难再见。这一曲,恰如繁华一梦,百年凋零。一场曲尽,竟勾尽凡尘叹。”
傅荣站在人群后方,红着眼用袖角悄悄拭泪。方才琴声中,他不仅回忆起故去的母亲,还想起陲城平淡而温暖的过去。夹杂于惆怅和怅然中的复杂情绪,让他内心浮现出难以言状的骄傲。他的云云,那个曾被嘲弄、有过山间孤独童年的女孩,竟成长为赢得赞叹无数的凝云!
人群中,戚堂目光落在凝云身上,内心波澜难平。琴声勾起他许久未触的记忆,那个懦弱而命苦的生母仿佛就在眼前。她临终前枯槁的面容挂着泪痕,声音沙哑而绝望,抚着他的头喃喃道:“堂儿,路途那么难,你要自己撑过去,姨娘不能陪你了。”
少年痛失母亲的无助与悲恸如阴霾萦绕多年,而凝云的琴声竟让他恍然——那孤月般的旋律,竟仿佛为他的心境而谱。此时此刻,他心绪如涛,复杂难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