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 无华之谜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51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4
颂风阁的幕后主人虽非姓文,却不似完全置身事外。可是那精巧异常的机关,怎么可能被一个乡野女子识破?这签筒据说巧夺天工,世间少有人真正了解其奥妙。局面愈发让人摸不透。
出了这样的乱子,阁里的管事不得不现身解决。还没来得及询问缘由,负责放签和取签的男子竟扑通跪地,额头紧贴地面,不停磕头。他颤声自白,承认一切皆是他一手策划。
真相令人震惊。他的姐姐曾是皇帝钟情的民间女子,却因满腔幽怨在深宫中香消玉殒。他的心灵早已被怨恨的烈火灼烧,认为是思妃的恩宠封锁了皇帝的目光,也吞噬了他姐姐生存的希望。于是,他设计了一切。
一边有人愤怒批判,一边有人眼含同情,但他的命运很快尘埃落定,被拖下去后,混乱终告平息。令人意外的是,凝云始终神色淡然,仿佛毫不关心这出戏码的来龙去脉。
她从容地向赵熹和柳夫子行礼,刻意避开了顾大学士。此举令顾大学士脸色铁青,他后悔万分,直觉自己不该应邀前来作评定人。
不过是一首民间传唱的小曲,怎会引来如此嚷嚷?更何况这签筒闹剧闹得沸沸扬扬,让他的颜面扫地,身份受辱。怎么看,这位傅姑娘都举止鲁莽,村气十足。他实在不解赵熹和柳太傅为何对她青眼相加,还乐意亲自插手这样的不大不小之事。
“傅姑娘,你可有妙计公判?”有人试探性问道。
凝云微微颔首,提出一个简捷的方案:所有参赛者须在表演前将曲谱完整誊写并公之于众,其间不得改动分毫。此法公平公正,竟无人反对。
乍看之下,文广源似是洗清了关系,然而他心头早已乱成一团麻。凝云的提议堵死了他的所有后路,他无法再动任何手脚,身后湿透,冷汗如瀑。他眼神游移不定,企图从人群中寻得一丝援助,却无人回应。
曲谱公开后,真正的差距顿时显现。凝云的作品如登高而望,鹤立鸡群,令其他人望尘莫及。她轻松拨动奚琴琴弦,音符如潮涌而出,从云海到幽深,最后归于沉寂。每一次弹拨都如同铺展人生跌宕起伏的轨迹。
一曲终了,众人回神时无不动容,而凝云轻松超然的气质更加令人无法忽视。
文广源的曲谱虽佳,若无凝云在前,必会星光熠熠。然而在珠玉光辉之下,任何瑕玉都显黯然。
“傅姑娘,你的师承究竟何人?”柳夫子眉头微蹙,喃喃自问。
凝云作揖,回答道:“我师父法号无名。”
柳夫子闻言一震,忽然直愣愣地盯向凝云发间一根乌黑莲头簪。他神色慌张,几近踉跄,匆匆走上前去:“姑娘,这簪子,可否借我一观?”
凝云毫不犹豫地取下簪子,笃然道:“这是师父唯一留给我的东西。”她话音方落,柳夫子虔诚地双手接过,轻轻触动簪子的几处关键机关。莲头悄然旋开,竟现出一朵形态优雅的乌木莲花,黯然无光,却极具意韵。
柳夫子目光逐渐湿润,喃喃呢喃:“早该想到,早该想到啊!”
关于这簪子的传说很快铺展开来。此簪名“无华”,乃景帝亲手设计雕制,赠予当时的相国曾凡,以祝贺其生辰。曾凡的琴技与景帝的知音之谊被誉为“高山流水”,世人津津乐道。传说景帝每每遇困,总会叫曾凡弹奏,并在琴声中明晰国策,订立佳政。
然而景帝驾崩后,曾凡归隐。无论如何挽留,他始终意志坚定。离京之时,他独身一人,不带仆从,不携世俗物,唯有这一支簪陪伴。
簪子一开,种种佳话仿佛浮现眼前。柳夫子老泪纵横,这支簪子正是老师的唯一遗物。而今日,他竟能重见之。他望着凝云发出的《故人》,深知,这样的曲子,莫非是——出身另一代佳人曾凡之作?
现场议论四起,簪子褪去凡俗的伪装,成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。
“傅姑娘的师父,莫非是当年的曾相国?”人群中响起惊诧的呼声。
“我不知道。”凝云轻轻摇头,“我只知师父自号无名。”
“定是!除了曾相国,还有谁能是‘无华’簪的主人?”
凝云耳旁众声喧哗,目光渐渐飘远。她想起青翠群山间那位与她相伴的老僧,记忆碎片随风翻飞,无限怀念涌上心头。
在夕照下,僧人与稚童肃然共处。对方眼神慈爱,细语温柔:“为师教你可记下,日后当清明时,方知其用。”顽皮的稚童虽听不懂,却神色专注。
那画面与耳边的喧嚣重重叠加,凝云泪光闪烁,眼眶微红。
有人激动再问:“傅姑娘,你师父是否就是曾相国?”
她恍惚间回神,声音轻缓:“师父法号无名,我不知其他。”
然而,众人早已难掩激动,“无华”簪下的真相似乎昭然若揭。人在沸腾,历史在人潮翻涌,旧日佳话再度回响于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