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牢狱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816更新时间:25/08/04 00:41:53
赵嬷嬷对于要来伺候宋芝瑶这位没什么背景的小姐,心中颇有微词,因此并不怎么尽心。幸好有白前和白薇两个懂事的丫鬟,将择荇院打理得井井有条,总算有了些生气。
自从那日不欢而散后,宋芝瑶已经好几天没见到顾齐烷了。事实上,在顾齐烷甩袖离去的第二天早上,她便后悔了。
她心里清楚,自己并没有和顾齐烷闹脾气的资格。
她与顾齐烷之间,说到底只是一场交易。既然是交易,所有的后果都应该由她独自承担。
更重要的是,她担心顾齐烷会因此事而对兄长的事情置之不理。
于是,她带着三七四处寻找顾齐烷,可不知是顾齐烷有意回避,还是真的事务繁忙,她始终没能碰上他一面。
如今,她又在大理寺吃了闭门羹。身边没有顾齐烷的庇护,大理寺少卿孙少安虽然认出了她,却只是笑眯眯地说探视不合规矩,让她无计可施。
正当宋芝瑶与三七无奈地准备返回镇国公府时,她一转身,一道紫色的身影映入眼帘。
是路淮山!
路淮山也认出了宋芝瑶,他还没走近,那轻佻的声音就传了过来:“哟,我当是谁家的小姐生得如此美貌,仔细一看,原来是宋家的啊。”
宋芝瑶当然知道自己生得美貌,私下里没少对着镜子细细端详自己的容貌。
可被外人如此直白地夸赞,她还是感到一丝窘迫。
她知道路淮山就是这样轻浮的性子,三七却是第一次见到他这副模样,立刻将宋芝瑶护在身后,怒斥道:“哪里来的登徒子,如此无礼!”
路淮山的目光这才落在三七的脸上,带着玩味,“这位小姐也生得不错,不愧是宋家的人。”
如今,已经很少有人会提起她是宋家的人了。三七心中一动,难道眼前之人是宋家过去的故交?
宋芝瑶拍了拍三七的肩膀,示意她眼前的人并非敌人,然后从三七身后走了出来,对着路淮山行了一礼,“路公子。”
她轻声问道:“路公子是来给兄长看病的吗?”
三七的视线也落在了路淮山的身上,他就是给公子治病的大夫?看起来真是年轻。
“正是。”路淮山点了点头,“宋知书的手伤得很重,需要每日行针,不能间断。若有间断的话,一切都得重新开始。”
闻言,宋芝瑶的脸上露出几分喜色,“多谢路公子。路公子能否带我和三七一起进去?我给兄长准备了些饭食和换洗的衣物。”
路淮山意味深长地看了宋芝瑶一会儿,这才点头答应,“也好。”
有了路淮山带路,孙少安这次没有再为难宋芝瑶。他脸上依旧挂着那副笑眯眯的表情,仿佛先前拒绝宋芝瑶的人不是他一般。
宋芝瑶跟在路淮山的身后,走进了阴暗潮湿的大牢,心中暗暗感叹,这位孙大人真是个极有城府的人。
当路淮山和宋芝瑶来到宋知书的牢房外时,宋知书正用左手捧着一本书在看,姿态端正,丝毫不见狼狈之色。宋芝瑶的心总算放了下来,这说明在她没能前来探望的这段时间里,宋知书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的刑罚。
她轻快地唤道:“哥哥,你看看谁来了?”
宋知书放下手中的书,温和地说道:“瑶瑶,路公子。”
他的视线在宋芝瑶身后扫视了一圈,柔声问道:“瑶瑶,你是和路公子一同来的吗?”
宋芝瑶摇了摇头,“我是在大理寺外面碰见路公子的,幸好遇到了他,不然我今天恐怕无法进来看你。”
宋芝瑶并没有察觉到宋知书神色的异样,她将食盒里的东西一一拿了出来,语气欢快,“瞧瞧,我给你带了什么好吃的?松子糕、绿豆酥……全都是你爱吃的,三七昨天就开始给你准备了。”
见宋知书没有应声,宋芝瑶抬起头,正好对上宋知书看过来的目光。她心中一虚,难道哥哥发现了她脖子上的痕迹?
但很快,她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测。
脖子上的淤痕这几天已经消散了大半,她又扑了一层粉,如果不仔细看的话,根本发现不了。而且牢内光线昏暗,她又特意穿了一件立领衫,宋知书应该不会看见的。
她有些不自然地问道:“哥哥,怎么了?”
宋知书没有说话,只是用余光瞥了一眼三七。三七连忙低下头,心中和宋芝瑶一样忐忑不安。
还是路淮山自顾自地拿起一块绿豆酥塞进嘴里,漫不经心地说道:“味道不错,但比起……”他顿了顿,看向沉默不语的两兄妹,“现在我可以施针了吗?”
这几日,路淮山一直按时前来,宋知书闻言便坐了下来,用左手吃力地挽起右手的袖子。这个动作对于只有一只手的他来说,有些困难。
宋芝瑶想要上前帮忙,却被宋知书的眼神钉在了原地。
直到宋知书将袖子挽了起来,路淮山才开始施针。
宋芝瑶不知道宋知书是不是发现了什么,这时也不敢多言,只是和三七交换着眼神,主仆二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。
沉默一直持续到路淮山收起银针,宋知书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衣袖,一边面无表情地对路淮山说道:“陆公子,可否回避一下,我有事要对舍妹讲。”
这是宋知书动怒的前兆!
宋芝瑶心中一紧。
宋芝瑶不知道宋知书发现了什么,只好故作轻松地问道:“哥哥这是怎么了?是路公子行针太疼,所以想私下让我这个做妹妹的安慰你吗?”
宋知书坐在桌边,看过来的视线极为严肃,“你过来。”
宋芝瑶求助地看向三七,对方同样不明所以。她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,拉住宋知书完好的左手,声音中带着女儿家独有的娇软,“哥哥这是怎么了?突然这么严肃,瑶瑶有些不习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