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真假巫蛊,朝堂暗涌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775更新时间:25/09/08 22:43:23
文武百官:这不是胡闹吗?!
系统:【顾远和武领锋两人不明所以,怎么战没打成,反而要娶巫里国的公主为妃,难不成巫里国的公主是仙女下凡,一下就把大夏的王爷给迷住了?!】
【两人满肚子疑问,不过这毕竟是祁世明的私事,他们也不好过多插手,第二天,祁世明当真带着人,班师回朝!】
【他走了,顾远和武领锋留下来善后,没有跟着一起走,但是他们没发现,在祁世明的队伍里,有一个女子伪装成将士的模样,跟着祁世明一起回京!】
林云沐道:【这个人就是巫里国的公主?难道他真的被美色所惑?!】
怎么看,祁世明都不是那种色令智昏的人,但也不是那种温驯良善之辈就是了,从他疯狂收割其他小国的动作,不难看出,他这人,冷血无情。
系统:【并不是,巫里国很小,小到一整个国家都只有随州大,但巫里国善用巫术,尤其是王室中人!】
【在祁世明收割其他两个小国的时候,巫里国就已经收到消息,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力无法与大夏抗衡,于是巫里国的国王决定用女儿的婚姻来换取国家的安宁!】
【巫里国公主,名为巫云,她不仅拥有惊人的美貌,巫术也了得,所以,在祁世明决定攻打巫里国的时候,巫里国国王就已经派出巫云,前往巫里国的边境!】
【祁世明虽然精明,但他并不认识巫云,在他率兵出城的时候,巫云就带着婢女,大胆地走到祁世明带领的大军面前,巫云生得极美,饶是祁世明不是好色之徒,也一时被她容貌惊呆!】
【而巫云就在这时候,施展巫术迷惑祁世明,这才有了后来的事,他让巫云换上大夏士兵的衣服,没有下令攻打巫里国,而是将巫云带了回去,并扬言要休了王妃娶巫云为妃!】
【祁世明班师回朝,巫云也随队而行,她隐藏在队伍中,观察着大夏的一切,同时也在暗中施展着她的巫术,试图加深巫术对祁世明的影响!】
朝堂上,噤若寒蝉,尤其是夏焱帝,原本因旧疾复发,脸色就很差,这会儿听到祁世明的事,脸色就更加难看了。
【他就这么把巫云带回来,难不成真的要把明王妃给休了,娶巫云为妃啊?!】
这就涉及到未来的事了,系统给不了她正确的回答。
夏焱帝被这件事给气着,又因为生着病,朝会便早早结束。
散朝后,林云沐直接出宫去,而夏焱帝回到御书房后,便招来亲信,把写了一道圣旨,让亲信快马加鞭送到祁世明手中。
巫里国的人都会巫术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,虽说只是个弹丸小国,但没说都不想招惹。
没想到祁世明这次去,就捅了这个大个篓子出来,看着是个稳重的,没想到做事如此鲁莽。
夏焱帝虽说生气,但还不至于为这件事失去理智。
祁世明收到圣旨后,对于自己中了巫术有些惊讶,因为他不觉得自己有异常。
只是,他并未声张,巫云看到宫里来人,她轻轻走到祁世明身边,用蛊惑的声音问道:“王爷,我看到宫里来人了,这圣旨上说了什么?!”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。
祁世明微微皱眉,不想透露圣旨内容,但他神情却一阵恍惚。
而后说了什么,他自己也不清楚,巫云得知她所做之事被揭晓,但很快就镇定下来。
“巫云,听闻你们国家懂得巫术,不知这巫术究竟是什么样的?!” 祁世明恍惚一下,清醒过来,直勾勾地盯着巫云想要从她眼神中看出点什么来。
巫云轻轻一笑,似乎对祁世明的询问一点也不意外,她从容道:“王爷,巫术种类繁多,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力量,有的可以治病救人,有的则能驱邪避祸,当然,也有些是用于不正当的目的!”
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神秘,仿佛在暗示着什么。
祁世明听后,心中一紧,但面上却不动声色,只不过从巫云的表情上,看不出什么异常。
他沉吟片刻,而后又冷笑一声:“那么,你对我施展的巫术,又是属于哪一种呢?!”
巫云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,也没想到,祁世明居然会这么直白地把问题挑明。
她惶恐的跪到地上,垂眸答道::“王爷,我所用的巫术,本是为了保护你!”
祁世明明显不信她的话,巫云道:“此蛊非同小可,它能潜伏在人体内,慢慢侵蚀人的意志,最终让人成为他人的傀儡。,之所以对您施展巫术,是为了在您体内种下保护符,以抵御那巫蛊的侵蚀!”
祁世明眉头紧锁,他虽然对巫术一知半解,但对蛊术的危险却早有耳闻。他沉声问道:“你如何证明你所言非虚?!”
巫云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玉佩,递了过去:“王爷,此玉佩内藏有我的一丝巫力,您随身携带,若真有蛊毒发作,它会发出警示!”
祁世明接过玉佩,仔细端详,只见玉佩晶莹剔透,内里似乎有细微的光芒流转,他心中虽有疑虑,但还是将玉佩收好,对巫云说:“本王暂且信你,但若发现你有半点不轨之心,后果自负!”
巫云闻言,心中稍安,祁世明表面冷酷,也极为谨慎,她所言若真,或许能赢得他的信任。
她再次叩首:“王爷英明,我定当竭尽全力,护您周全!”
而夏焱帝让他秘密处置掉巫云,因巫云的话,祁世明并未照做,还是将巫云藏在队伍中,一路北上。
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路程,抵达京城,而夏焱帝通过林云沐心声,得知他还是把巫云带了回来,当即将他宣进宫。
不知说了什么,祁世明出宫后,就被禁足于明王府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