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:双焰之谜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750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32
宁宴轻蹙娥眉,心中暗叹,古时公门不容女子,却未料想,即便是这大周朝,亦是如此。
话不多说,她转身欲走,目光却恰巧落在秦三身上,脱口问道:“昨夜那案子的未婚妻,可寻见了?”
秦三面色沉凝,回道:“已寻到,然,亦是自焚身亡。”
宁宴眉心骤然收紧,惊疑道:“与那徐迢,情形一般?”
“正是。”秦三语调依旧平稳,但已显出几分郑重。
两位命案皆以自焚告终,这已绝非偶然。宁宴心中疑窦丛生,她回身看向秦三,恳切问道:“可否容我一观?”
秦三眼神冷冽,乔路刚欲上前阻拦,他却率先应允:“准。”
宁宴随着秦三来到停尸之处,她看到的,是跳塔凶案另一位受害人的未婚妻。女子全身焦黑,面容难以辨认,唯有周身萦绕着一股淡淡的,说不清名状的香气。
宁宴沉吟片刻,转身之际,女子左肩上一块完好的皮肤,却骤然吸引了她的目光。在这具几乎化为焦炭的残骸中,这方寸大小的肌肤,竟依旧如初生婴儿般白嫩细腻,其上,更纹着一个形似烈焰的红色图腾。
“这是……”宁宴回身询问秦三,秦三却摇了摇头:“未曾见过,我等亦感蹊跷。”
宁宴转而前往查看徐迢的遗体,果然,在他同样的左肩位置,赫然也有一块如出一辙的肌肤,以及那个如出一辙的烈焰印记。
此番景象,令宁宴心头巨震。
这究竟是为何?
回到居所,宁宴褪去外裳,对着铜镜细细审视自己的左肩。那里,赫然也存在着一块同样的烈焰图腾。她曾问及贴身侍女柳叶,柳叶告知,在她被接来时,肩头的印记便已存在,众人皆以为是寻常的胎记。
然,徐迢,以及那位不幸的未婚妻,肩头的印记竟与她一模一样!更令人费解的是,她们的身体已然化为焦炭,这块肌肤,却毫发无损。
这图案,究竟有何深意?抑或,她自身亦难逃自焚的厄运?
宁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,却始终不得其解。这桩疑案,只能暂时搁置,待日后寻得契机,再行探究。
洗浴完毕,她刚拭去发梢的水珠,表哥柳占便已归来。
“阿宴,在家啊。”柳占随口打了个招呼,一面回房取马鞭,一面叮嘱道:“房中有些点心,记得用些。”
宁宴应了一声,目光落在桌上那张名帖。
除却这些悬而未决的案情,生计亦是迫在眉睫。她不禁想起裴延,是否该去军中谋个差事?
恰巧,乾潭府一带正由裴延辖管,故而此地尚算安宁。然而,一旦离开乾潭府,整个大周的边境,早已是烽火连天。北方有北莽铁骑虎视眈眈,南方则南蛮与倭寇侵扰不绝。
在她看来,历经两百余载的开朝大周,已然是一座风中残烛,步履维艰。若此时投身军旅,以目前的局势来看,战事必然频仍。她并非畏惧,只是觉得不若轻易涉险。难道,除了捕快一职,她便无缘军职了吗?
夜色渐浓,柳叶与柳占陆续归来。宁宴将与裴延的谈话内容一一告知。
“万万不可,万万不可!”柳占猛地关上房门,压低声音,语气急促,“你一个姑娘家,去军营能做什么且不论,单单是那裴总兵,也不是什么善茬!”
柳叶在一旁连连点头,深以为然。
“前些日子,裴总兵去一家点心铺子买点心,那掌柜的,不小心拿错了芝麻糕。你猜怎么着?”柳占伸出自己瘦削的手臂,模拟着一个掰断的动作,“他直接将那人的手给掰断了!就这么‘咔哒’一声……吓死个人!”
柳叶也补充道:“总之,咱们老百姓,能不招惹就不招惹,惹不起,咱们就躲得起。”
宁宴闻言,不由得“啧”了一声。
“做活的事情,你别太心急。”柳占话锋一转,“再说,你的婚期也快到了,要不,先……”他话未说完,宁宴已然打断了他。
“你说的是宋长明?”
她险些将这位未婚夫晾在一旁。
“不然呢?还能有谁?”柳占哭笑不得,给宁宴夹了一块鱼肉,“他前年出门经商,就说今年年底回来娶你。这都七月过半了,也快了。”
宁宴苦恼地揉了揉额头。
提及宋长明,她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张清晰的面孔:容貌不错,常年一身灰布长褂,待人接物总是三分笑意,典型的生意人模样。
她与宋长明的婚约,缘由也颇为简单。当日,她的姨父曾有恩于宋长明的父亲。两家长辈一拍即合,便定下了这门亲事。宋长明本不愿,却拗不过父母,最终在宁宴和柳叶之间,选择了外貌出众的宁宴。然而,订婚之后,宋长明便以经商为由,离开了子宁县。离家前,两家约定,今年年底,他便回来完婚。
“再说吧。”宁宴心中犯愁,结婚之事,她是万万不愿的,只能等宋长明回来,想法子退婚了。
柳占正欲再言,门外忽有下人来报:“……老爷喊大家一起出去找凶手,你快点收拾一下。”
“这就来!”柳占应了一声,起身便要离开。宁宴急忙问道:“什么凶手?”
柳占示意柳叶解释,自己则匆匆而去。
“是二少爷。”柳叶压低声音,神色担忧,“二少爷今日中午,被县衙的人抓走了。”
宁宴眉心微蹙,怪不得方才听闻前院喧闹异常,原来竟是为此事。
“二少爷昨晚去了花楼,与一位姑娘共度春宵。”柳叶撇了撇撇嘴,接着说道,“谁知今晨醒来,发现那姑娘竟被人勒死在床榻之上。”
“然后呢?”宁宴对任何案件都充满了好奇,这已成为她骨子里的本能。
柳叶压低嗓音,继续道:“然后,二少爷便匆匆逃回了家,刚进屋,连口茶水都未及喝,县衙的差役便已寻上门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