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解惑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258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“不敢当,不敢当,前辈您在此,我哪敢班门弄斧。若是有什么技术难题,能和您一起探讨,那真是我的荣幸。”齐希烛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容,能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技术问题,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,肖涌志今天的工作效率出奇的低,他焊接零件的时候,一点也不着急,慢悠悠的,仿佛时间在他这里停止了一般。他的师兄韩志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忍不住批评道:“我说师弟,你看看你这活儿干的,也太慢了吧?一条焊缝,别人一口气就从头焊到尾了,你搁这儿磨洋工呢?”
肖涌志闻言,抬起头,先是看了看师兄面前已经接近完工的焊件,又转头看了看自己面前那堆积如山的零件,这才发现,师兄那边的工作进度已经遥遥领先,而自己这边,才勉强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。
他缓缓放下手中的焊枪,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师傅曾经的教诲,缓缓说道:“师傅说过,焊接这种精细活儿,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,要稳扎稳打,速度要慢而且均匀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焊件的质量。”
“师傅说得固然没错,可现在情况特殊啊!平时不赶工期,你慢工出细活,我举双手赞成。但是你看看现在,”韩志说着,用手指了指旁边那一堆等待加工的焊件,语气焦急地说道,“这么多的活儿堆在这里,等着咱们去完成,你动作这么慢,这不是明摆着耽误工期吗?”
“那我去问问师傅。”肖涌志说完,便起身去找师傅苏福华了。
韩志看着小师弟执拗的背影,心里是又爱又恨。爱的是他焊接出来的活儿,那质量是没得说,绝对的精益求精;恨的是这孩子有时候太过于死脑筋,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,非得自己想明白了才行。
没过多久,师徒二人一同回到了车间。苏福华对着韩志说道:“涌志说得对,这种焊件确实急不得,焊枪的速度必须放慢。快和慢,焊接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,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质量。”
“可是师傅,咱们之前完成的那些焊件,拿去进行探伤检测,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啊!这不就说明,焊接的速度快慢其实是一样的吗?只要保证均匀就行。”韩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。
苏福华一时语塞,被问住了。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,他坚信自己和小徒弟的做法绝对没有任何问题。然而,让他真正说出其中的原理,他却又一时难以启齿。如果他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,韩志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肖涌志提高工作效率。
就在这时,齐希烛正好回到了车间。肖涌志突然想起了之前在拧螺丝的时候,齐希烛给自己讲解过的那些理论知识,他心想,或许她能够从焊件内部的理论基础上,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。于是,他连忙招手示意齐希烛过来。
齐希烛听明白了肖涌志的问题后,并没有藏私,而是直接肯定了苏福华和肖涌志的做法:“苏师傅不愧是我们动力厂的‘镇厂之宝’,这种焊件的确应该像苏师傅说的那样,慢慢地焊接。首先,每一道焊缝的速度都非常关键,既不能太快,也不能太慢,一定要保持均匀。小肖师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,他很好地掌握了焊接的速度,这样可以保证焊接组织的致密性和优良的性能,尤其是可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。其次,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多层多道焊接工艺,层间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。每焊接完一层,都要让温度降到标准范围之内,才能开始焊接下一层,否则的话,很容易造成裂纹。”
听完齐希烛的一番详细解释,在场的三个人都心悦诚服,茅塞顿开。苏福华看着眼前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,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。自己干了一辈子,很多问题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做事往往只凭经验,而一些自己不太懂的问题,这个小姑娘却能三言两语就解释得清清楚楚。
韩志听了之后,也不得不点头表示赞同。他虽然心里着急想要提高效率,但此时也不好继续催促大家赶工。
肖涌志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地盯着眼前的焊件,紧锁着眉头,思考了半天才开口问道:“那以后遇到类似的焊件,是不是都需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操作?比如说,转轮焊接?”
“转轮焊接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多。对于大型转轮的多人协同焊接,首先要保证对称性和同步性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对称性,避免改变构件的整体形状。其次,所有的焊工都要像你一样,按照刚才所说的方式进行焊接。”齐希烛耐心地一一为他解答。
两个人就这样蹲在一起,两颗脑袋凑得很近,一个讲得细致入微,一个听得聚精会神。
一旁的苏福华看到这一幕,不禁暗暗点头称赞。
苏福华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惜人才。他看人的标准非常严格,首先人品要好,心术要正;第二要聪明,脑瓜子要灵活,学东西要快;第三要热爱学习,喜欢钻研,遇到难题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,而不是绕道而行;第四是胆子要大,敢于挑战困难,也要敢于挑战权威。
想要拜入苏福华的门下,难如登天,只有他真正看中的人才会被他收入门墙。想找关系、托人情,或是硬塞给他,他绝对不会接受。
想要顺利出师,更是难上加难。一般的普通工人学徒期最长是三年,而苏福华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,他觉得徒弟可以出师了,才会放人离开。
这一点他在收徒弟的时候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,不愿意的可以换师傅,但是一旦拜了师,想要中途当逃兵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所以,二三十年下来,虽然苏福华亲自带出来的徒弟屈指可数,但个个都是行业内的精英。冷作分厂的二把手冯一凡、销售处的马骏……都是在各自部门独当一面的中流砥柱,徒子徒孙占据了半个分厂。
每逢过年过节,徒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往师傅家里跑,人到礼到,师傅家里的大事小情,全都是徒弟们在操持,根本不用师傅操心。
他们更是对小师弟肖涌志耳提面命,师傅年纪大了,一定要照顾好他老人家,有什么麻烦事、为难事,不要去麻烦师傅,只管找师兄们解决。
下班之前,苏福华语重心长地对小徒弟说道:“今天的事情你都看明白了吗?还是得多读书啊!现在厂子里越来越重视大学生,各种福利待遇都向他们倾斜,就是因为他们有价值。现在各种构件都朝着大型化和先进化的方向发展,材料的强度也越来越高,对焊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。我们的焊接技术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完成。特别是焊接设备也在不断地改良和创新,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焊工,就必须不断地学习,包括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。”
“是啊,师傅,方工前段时间搬到了我家对门。他虽然早就大学毕业了,但现在每天都在坚持学习。他几乎不怎么看电视,也从来不出去打牌、喝酒。除了照顾孩子,就是在家看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