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蜗居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872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老旧的风扇不知疲倦地旋转着,送出的却是带着热意的空气,齐百汶陷在回忆的泥沼里,声音低沉而犹豫:“关于你和妈妈的未来,我曾反复权衡,究竟是立刻带你们回上海,还是等我大学毕业后再接你们过来?和你妈妈商量多次,最终还是决定一起回来。四年寒窗,毕业后也大概率会留在这里,与其让你们母女分隔四年,不如早些团聚,你也能更早入学。”
“那是你三岁那年的盛夏,我们一家满怀希望地回到了这里,谁知……”他的声音越来越低,头也垂得更深,仿佛不忍重提往事,“谁知,回来的第一天,我们就爆发了争吵,那是我和你妈妈第一次红脸。”
他突然中断了叙述,起身走向窗边,齐希烛不明所以,也跟着站了起来。
“我来给你说说当年我们家的居住环境。”他指着房间的各个角落,一边说一边比划,“白天,这间屋子是客厅、饭厅,也是一家人主要的活动场所。可一到晚上,这里就变成了你大伯一家四口的卧室。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,“靠墙的组合柜旁边,勉强能塞下一张小床,你大伯和大妈就挤在那里睡,你大伯家的儿子只能睡沙发,楼梯下面铺个垫子,你大伯家的女儿睡在上面。”
说着,他朝女儿招了招手,示意她跟自己上楼。木质楼梯历经岁月侵蚀,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,即使重新刷过红漆,也掩盖不住它的老旧。齐希烛小心翼翼地踩在上面,每一步都格外轻柔。
“现在这里是你弟弟的房间。”
二楼的房间异常狭小,举手便能触碰到天花板。房间里摆放着一张铺着海蓝色床单的单人床,一个老旧的双开门衣柜,一张简单的写字桌,还有一个堆满了各式各样玩具的大纸箱,几乎占据了房间的所有空间。
“我们刚回来那会儿,就住在这间屋子里……和你二伯一家三口。”
齐希烛震惊得说不出话来。她早有耳闻,动力厂的住房条件十分拥挤,也听上海的大学同学抱怨过,上海人如同在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一般生活,但她万万没想到,一间仅有八九平米的房间,竟然要住六口人。这和火车上的卧铺又有什么区别?
“本来这间屋子只住着你二伯一家三口,但我们回来了,就只能挤一挤了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就在房间里挂一道帘子。你二妈当时怀着身孕,所以他们住在里面,我们一家三口就睡在外面。”
衣柜旁边斜靠着一架梯子,通向天花板上的一个方形洞口。那洞口不足一米见方,让齐希烛联想到了老家的地窖或是水井,一股莫名的寒意涌上心头,她不由自主地问道:“那上面是什么地方?”
“那是你奶奶和小姑姑住的阁楼。你可以爬上去看看。”
齐希烛犹豫了一下,还是抓着木梯爬了上去。她探上半个身子,看清了阁楼里的景象:一张双人床大小的床垫,一个简易的衣架,一个老旧的床头柜,上面凌乱地堆放着被褥、女人的衣物,以及各种杂物。她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,然后慢慢爬了下来。
父女二人回到一楼,齐百汶重新沏了一壶茶,继续给女儿讲述当年的往事:“阁楼里原本摆放着一张上下铺,你奶奶和小姑姑就住在那里。小姑娘总是爱美的,衣服、鞋子、各种小玩意儿多得数不清。家里人也考虑过,让我们一家三口住到阁楼上去,毕竟是个独立的房间,但你当时年纪太小了,怕你从楼梯上摔下来,那就糟了。”
齐希烛点了点头,算是回应父亲的话。她感到一阵头痛,现在她终于理解了母亲当年为何宁愿与父亲离婚,也要带着她回东北了。老家那张宽敞的土炕,都比这里的一间屋子还要大。
“我和你妈妈吵架,就是因为住房的问题。我本想让她忍一忍,等我上了大学,住在学校宿舍里,你们娘俩睡一张床,或许能稍微宽敞一些。等我大学毕业,分配了工作,总能分到一间房子的,到那时,我们一家三口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。”
“唉,你妈妈什么都好,就是脾气不太好。自从我们回城以后,家里就乱成了一锅粥,总是不得安宁。我开学去了学校,还不到一个月,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,说你妈妈带着你回东北了。唉,我们一家三口从此天各一方,生生就分开了。”
齐百汶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泛黄的手帕,摘下眼镜,轻轻拭去眼角的泪花,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。
齐希烛用眼角的余光看到了这一幕,心中暗想,她的父亲终究是属于大上海的,而不属于那片广袤的东北黑土地。
“我原本想着,大学毕业后就去接你们母女,我们一家三口就能永远在一起了。可谁曾想,你妈妈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。”齐百汶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哀伤。
齐希烛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愧疚之情,这些年来,她是不是错怪了父亲?或许他并非故意抛弃她们母女,而是身不由己。这些年来,他或许也过得很辛苦。
短暂的怀旧之后,齐百汶站起身来,对女儿说道:“我们父女分别了二十年,有太多的话要说。我们先去吃饭吧,爸爸带你去尝尝正宗的上海本帮菜。”
齐希烛弯腰打开脚边的提包拉链,从里面拿出五六个包装精美的袋子,放在茶几上,轻声说道:“这次出差是领导临时决定的,没能好好准备礼物。这几样都是东北的特产,希望您不要嫌弃。”
齐百汶拿起一个袋子,仔细地看了看,里面装着黑木耳、榛蘑、榛子、松子、刺五加,还有一个装在精致红木盒子里的老山参。
他轻轻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都是好东西啊,当年我们……”
他似乎不想再回忆往事,便将东西放回茶几上,淡淡地说:“你有心了。”
齐百汶带着女儿,穿过曲折狭窄的弄堂,来到复兴东路上的一家本帮菜馆,找了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