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梨涡浅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968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
他并未翻动那菜单,熟练地向服务员报出了一连串菜名。他们用的是吴侬软语般的上海话,对于齐希烛而言,如同天书一般,难以捉摸。

“这是你第一次来上海,爸爸特意为你点了些地道的本帮菜,都是这家店的招牌菜,你待会尝尝,看看是否合你的口味。”齐百汶带着一丝期待说道。

文修竹轻轻点头,声音低柔:“谢谢爸爸。”

齐百汶目光温和地落在女儿身上,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满足。说实话,对于这个女儿,他是由衷地感到满意。最初,他仅仅是履行父亲的义务,按时支付抚养费,觉得分开后便再无瓜葛。

然而,今日一见,却给了他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。女儿小时候就生得粉雕玉琢,集父母优点于一身,如今更是女大十八变,出落得亭亭玉立,简直是百里挑一。

她的眉眼间依稀有着自己的影子,大约有六七分相似,尤其是眼睛、嘴巴和脸部轮廓,都像极了自己。唯独那高挺笔直的鼻子,遗传了她的母亲。不笑时,清冷而高傲,宛如旧上海的大家闺秀。

奇妙的是,她的嘴唇明明更像自己,但微笑起来,却又像极了她的母亲,嘴角浮现出一对浅浅的梨涡,充满喜悦。

她身材修长,在南方女子中更是显得鹤立鸡群,这让他倍感欣慰。

而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,女儿不仅容貌出众,而且学业有成,并非只是徒有其表的“绣花枕头”,而是拥有真才实学。

齐百汶暗自庆幸,当初女儿高考填报志愿前,自己写的那封信没有白费。

当时,他内心也曾犹豫,毕竟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系了,贸然写信过去,她们会不会多想,会不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?他踌躇良久,才终于提笔。

他在信中告诉前妻,即便女儿是女孩,也不要随意选择那些轻松省力的专业,因为那些专业容易被他人取代,缺乏竞争力。而是应该选择专业性强,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。

现在国家正大力发展制造业,前景一片光明,希望她能够慎重地为女儿的将来考虑。

当初无意间种下的一粒种子,如今已经开花,相信很快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,齐百汶怎能不欣喜若狂?

在等待上菜的间隙,他耐心细致地给女儿讲述她小时候的趣事,齐希烛听得津津有味。

“你还记得自己背的第一首诗吗?”他带着一丝期待地问道。

齐希烛摇了摇头,表示并不记得。她知道自己小时候会背诵许多诗歌,但要说第一首,却实在想不起来了。

“‘一望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,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’。”齐百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语气温和地说道,“这是你祖父教给我的第一首诗,我也把它第一个教给你。”

齐希烛微微低下头,目光落在面前的茶杯上。

在她的成长岁月中,爷爷奶奶、伯伯姑姑这些亲人的形象是缺失的,如今却突然都来到了她的面前。

“就没见过比你更聪明的小囡囡,一首诗背会了,十个数字也记得牢牢的。”齐百汶语气里满是骄傲。

“我教你数数,你指着被面上的花,一二三四五六七……一朵一朵地数,数到最后,就开心地喊‘八九十枝花’。”

齐希烛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对浅浅的小梨涡。

在父亲娓娓道来的讲述中,她仿佛顺着时光的长河,回到了那个两三岁的稚嫩孩童,在父母的宠爱呵护下,无忧无虑地欢笑,天真烂漫地撒娇。

“你还记得那首诗吗?苏东坡的《于潜僧绿筠轩》。”齐百汶问道。

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齐希烛轻声应道。

“对对,你果然记得。背诵后两句时,你总是皱着小脸说:‘无肉令人瘦,阿竹要吃肉。’哈哈哈哈哈……你小时候简直不要太可爱。”齐百汶开怀大笑。

齐希烛感觉眼眶一阵发热,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了出来。

她连忙找了个借口:“我去下卫生间。”便如同逃一般地离开了座位。

既然我那么聪明,那么可爱,既然你如此爱我,那当初为什么要抛弃我呢?我曾无数次地幻想过,有一天你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,带着歉意对我说:“女儿,爸爸回来看你了;女儿,爸爸来接你了。”

然后,我就可以紧紧地拉着爸爸的手,跑到所有人的面前,大声宣告:“看,我也是有爸爸的,我爸爸回来找我啦!他再也不会不要我啦。”

我最羡慕其他小朋友可以骑在爸爸的脖子上,趴在爸爸的背上,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,被爸爸温暖地抱在怀里……可是,我从来没有过,哪怕一次也没有。

小时候看《白雪公主》的故事,其他小朋友总是沉浸在王子吻醒白雪公主,然后将她娶回家,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结局。

而我却更想知道,当女儿走失后,国王有没有感到着急,有没有派人四处寻找自己的女儿,会不会像我一样,在寂静的夜晚偷偷地哭泣?

直到现在,我依然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。

齐希烛躲在卫生间的隔间里,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。

她紧紧地咬住嘴唇,喉咙憋得生疼,竭力不让自己发出任何哭泣的声音。

头顶上惨白的白炽灯光,无力照亮这一方狭小的空间。

齐百汶的心情也同样不好受。这个女儿是他惨淡青春岁月中唯一的光亮。他在24岁时拥有了她,在那段艰苦、冰冷、近乎绝望的日子里,是这个小小的女婴让他的内心渐渐有所松动。

最初,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倾诉心声的对象,那些别人听不懂的、不敢对旁人说的、说了可能会犯错的话,他一股脑地都倾倒给她。无论他说什么,她都只是乐呵呵地吐着泡泡,咿咿呀呀地回应着他。

后来,她渐渐地能够听懂他的话了,一叫她,她就“哎哎”地答应,一逗她,她就“格格格”地笑个不停。

再后来,她开始能够和他进行简单的对话了。他说一,她就说二;他说来,她就说去。一首诗,他说上句,她就能接出下句。在他们准备返回上海的前夕,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“小问号”,每天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想要问个明白。如果不是迫不得已,他真的不想放弃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