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飞来横祸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959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
夜幕低垂,华灯初上。

肖盈盈走在回家的路上,思绪还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。她转头问身旁的章路姐姐:“章路姐,我有些书读不太懂,看完就忘,是不是等于白读了?感觉好可惜。”

章路闻言,停下脚步,温柔地看着她,轻声说道:“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就像品茶一样,需要慢慢品味。同一本书,不同的人生阶段读,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。只要你读后有所收获,就不能算白读。可能是学到了一些知识,也可能是开阔了眼界,甚至只是跟随书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旅行,或者纯粹的感到开心,这些都是收获。”

为了让肖盈盈更容易理解,章路继续说道:“读书就像吃饭,一个孩子要不断地吃饭才能长大。你能说清是哪一口饭让他长大的吗?当然是每一口饭都必不可少。读书也是一样,只有不断积累,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,才不会在需要知识的时候感到匮乏。”

整个暑假,肖盈盈都沉浸在图书馆的书海中,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,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。从那时起,她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,知识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
离别的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。

章路姐姐要搬家了,肖盈盈强忍着心中的不舍,但泪水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下来,哭成了泪人。

“完了……”她在心中哀嚎,她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一般,从此以后,放学后她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。

她紧紧地拽着章路姐姐的衣袖,说什么也不肯松手。王琴孜看到小女儿如此不懂事,不禁有些恼火,一把将她拉到一旁,没好气地说:“一边哭去,别在这儿碍事!”

肖盈盈委屈地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,低声抽泣着。章路走到她身后,轻轻地解开她扎着的辫子,灵巧地编成两个可爱的小花苞。

她是真心喜欢这个聪慧的小姑娘,她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,只要稍加打磨,定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
“我给你留了一本书,就放在窗台上,你等会儿自己上去拿。”章路温柔地替她擦去脸上的泪痕,轻声安慰道:“别哭了,我们明天图书馆见。”

肖盈盈闻言,顿时破涕为笑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她明白章路姐姐的意思是“你可以随时来找我”,这让她心中充满了希望。

目送着搬家公司的车辆渐行渐远,肖盈盈迫不及待地跑上楼,冲进了章路姐姐的家。房间里空空荡荡的,只有窗台上静静地放着一本书。

她走过去拿起那本书,是一本美国小说——《小妇人》。

在扉页上,章路姐姐留下了一段话:

“女孩子见得多了,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活。”

她如获至宝,认真地读着这本书,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,将那些触动她心灵的句子一一抄录下来。

“即使没有人爱我,我至少要赢得尊重。”

“即使我的梦想与你的不同,也不代表它不重要。”

“我要以自己的头脑为武器,在这艰难的世间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。”

从此以后,这本书就成了肖盈盈的枕边书,她时常拿出来翻阅,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。

世事如棋,有人扶摇直上,便有人跌落谷底,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
在动力厂,比起分房,更让职工们揪心的是——下岗。

委婉一点的说法是停薪留职、厂内待业,或者更直接一点的“两不管”,说白了,就是从厂子里剔除出去。

动力厂与共和国同龄,历经数十年的风雨,如今已是机构臃肿,负担沉重。鼎盛时期,职工人数接近一万五千人,加上家属,足有四五万人之多。

像肖涌志家这样,一家老小都在厂里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。职工的吃喝拉撒、子女上学、生病就医、婚丧嫁娶等等,都与动力厂息息相关。

然而,如今这个庞大的机器运转得有些吃力了,它行动迟缓,步履蹒跚,亟需卸下一些沉重的包袱,才能继续前行。

其实,H市的其他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陆续下岗了,动力厂算是动作慢的。

下岗工人的生活异常艰难。如果夫妻两人只有一人下岗,勉强还能维持生计;如果夫妻双双下岗,生活立刻陷入困境,别说退休后的生活没有着落,就连眼下的吃饭问题、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都成了难题。

一时间,围堵厂门、集体上访、寻衅滋事的事件层出不穷,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铁饭碗,竭尽所能地争取着。

然而,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,正经历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变革。改革开放的浪潮裹挟着每一个小人物,艰难地向前推进。

夜幕降临,肖家一家四口围坐在餐桌旁,享用着丰盛的晚餐。王琴孜做了一大盆家常凉菜,用五花肉炖的豆角土豆粉条,还有香气扑鼻的葱花饼,以及熬得金灿灿的小米绿豆粥。

一家人正吃得津津有味,忽然听到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182的院门被人粗暴地推开,紧接着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不用猜,一定是李彩英和丁颖母女俩。

王琴孜心里一阵厌恶,心想:这会儿过来,肯定是又来蹭饭了。

果然,李彩英进了隔壁的家门,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嚎声,吓得王琴孜浑身一哆嗦,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。

她气得破口大骂:“大晚上的,嚎什么丧啊!”,说着,她“咚”的一声把碗放在桌子上,也顾不上吃饭了,起身走到门口,堂而皇之地开始偷听墙角。

只听见隔壁传来李卫国惊慌失措的询问声,杜梅不耐烦的责备声,以及李彩英时高时低的哭泣声。

李彩英哭了好一会儿,才终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——她被厂里“待业”了。

当年,她是顶替父亲的班进的厂,是正式工。所以,尽管最近下岗的风声很紧,但谁也没想到会轮到她头上。

其实,这件事的发生,既是幸运也是不幸。李彩英的父亲当年为了给女儿安排一份轻松的工作,特意找关系把她安排到车间的备件库当库管。

备件库平时很少有人来,工作清闲自在。她经常偷偷躲在里面织毛衣,一两周就能织好一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