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丝巾奇缘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047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
凛冬的寒风,如同锋利的刀子般刮过李师傅的脸庞,也割裂着他心底的无奈。三个子女相继下岗,原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,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奔波。老两口不仅要替孩子们照看孙辈,还得在冰天雪地里摆摊卖盒饭,路人的冷眼,如同这刺骨的寒风般,令人难以忍受。

与此同时,远在千里之外的厂子里,人才的匮乏也日益凸显。外单项目组自从方程离职后,便如同失去了一根顶梁柱。郭旭茗焦头烂额,疲惫不堪。原本有条不紊的工作,现在也变得磕磕绊绊。

与外商的沟通、外文资料的翻译,几乎全压在了齐希烛一人身上。这个年轻的姑娘,既要应付繁重的翻译工作,又要和几位工程师一同解决层出不穷的工艺难题。仿佛一夜之间,所有的难题都涌现了出来,工程师们的加班时长也随之水涨船高,愁云惨淡。

车间里的情况也如出一辙,能够熟练操作大型数控机床的技术工人,个个都是厂里的宝贝。而那些能够高标准完成高难度技术的工人,更是凤毛麟角,寥寥无几。

一边裁员,一边招人,这看似矛盾的举动,实则是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必然选择。

肖涌志拦下了一辆路边的三轮车,告诉车夫,带他去附近正在招工的工厂转转。车夫误以为他也是来找工作的,热情地向他介绍着各家工厂的情况,从工资待遇到加班时长,从住宿条件到是否拖欠工资,事无巨细,娓娓道来。

肖涌志耐心地听着,每到一家工厂,都会仔细阅读他们的招工启事,默默地将信息记在心里。此时已是深夜十点多,许多工厂依然灯火通明,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,工人们进进出出,忙碌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疲惫。

他忽然想起了齐希烛曾经说过,她的父亲在昆山也开了一家工厂,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家。

一个念头突然窜入他的脑海,这个带着江南水乡气息的姑娘,会不会有一天回到江南,在那里安家立业?那里有她的亲生父亲,有更好的发展机会,有房子,有高薪。

这个想法让肖涌志感到一阵恐慌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他岂不是毫无机会,还怎么追求到她?

当一个人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,内心便会涌起一股强大的力量。他暗暗握紧拳头,无论如何,他都要变得更好更强,强大到足以与她比肩。

第二天一大早,肖涌志便赶到了上海七浦路批发市场。

出发前,他特意去找了李齐,询问此行的目的。李齐的意思是,眼看就要过年了,尽量买一些拿得出手的、高档的礼品,用于送礼。另外,还要方便携带。

经过一番商议,他们最终选定了几个选项:高档山羊毛衫、丝绸、电子表,以及女孩子喜欢的各种发卡头花等。

肖涌志在人潮涌动的市场里转悠了好半天,一边转,一边偷听着别人的讨价还价,学习经验。最终,他按照计划,锁定了几家店铺,然后走到一处公用电话亭,拨通了李齐的电话。

李齐在听完肖涌志报出的价格后,果断地说:“其他的都放弃,带五百条高、中档的男女丝巾回来。”

当时,H市特别流行男士长丝巾,搭配在大衣或派克服里面,显得既时尚又气派。一条高档丝巾,甚至能卖到二三百元的高价。

而女士丝巾,则是不论何时都不会过时的经典单品。只要尺寸足够大,花色足够鲜艳,就永远不愁卖。

肖涌志挂断电话,重新杀回了拥挤不堪的批发市场。

他使出浑身解数,跟老板们狠狠地砍价,最终选定了二百条高档丝巾和三百条中档丝巾。丝巾轻巧又不占地方,但配套的礼盒却是个难题。

北方的包装一向陈旧简陋,再好的东西放进去,也显得黯淡无光。而这批丝巾的配套礼盒,印刷精美、设计前卫,拿在手里就显得格外上档次。

老板索性直接给了肖涌志两大箱未折叠的纸板,让他自己回去折叠,将丝巾放进去,再套上一个塑料包装袋,就成了一套相当不错的礼品。

这次,肖涌志留了个心眼儿,他将老板的电话、地址,以及店铺里各种商品的价格,一一记在一个本子上。他跟老板说,如果需要加货,就直接打电话给他,那边汇款,这边发货。

老板在百忙之中,连声说好。

肖涌志像变戏法似的,将这些货物全都带上了火车。在回程的路上,他还结识了一位列车员。

这位列车员是H市列车段的,两人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。

一个见多识广,表达欲旺盛,一个充满好奇,不时提问,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
俗话说,世界上任何两个人,通过七个人就能建立联系。肖涌志的经历,很好地验证了这个假设。列车员的三姨家的二女婿,和肖涌志夜大同学的娘家,都是安字片的,而且两家还住在一个大院里。

列车员一眼就看出了肖涌志此行的目的,不由得向他竖起了大拇指,夸他有眼光有魄力,是个能干大事、挣大钱的人。

肖涌志实话实说,这些货是帮朋友带的。

列车员也经常帮人带货,赚点跑腿钱。但铁路局有明文规定,禁止列车员从事此类活动,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。

重赏之下必有勇夫。尽管上面有规定,但下面的人,小打小闹的事情,是永远不会断绝的。

肖涌志临下车时,向列车员要了联系电话,说自己的货都打包好了,不方便单独抽一条送给他。等过两天他休息的时候,自己会带着朋友,也就是这批货的主人,亲自给他送去,以感谢他在此行中对自己的关照。

列车员自然是乐颠颠地答应了,详细地说了自己家的住址、电话,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。

双方都有意,自然是一拍即合。后来,这位列车员成了李齐生意中的重要一环。他在家里与上海的老板谈好价格,然后由列车员带着钱去提货,再由李齐取走。

虽然李齐每次都会给列车员不菲的辛苦费,但比起他自己亲自跑上海,不知轻松便捷了多少。

因此,李齐始终对肖涌志心存感激。后来,他的生意做到了国外,成功变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,也始终没有忘记兄弟对他的帮助。

肖涌志带回去的这批丝巾,李齐改变了销售策略。他将大部分丝巾采取批发的形式,快速走货,自己只留了二十条备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