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 归乡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076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男人,谁能拒绝钢铁巨兽的轰鸣?更何况,这玩意儿在生活中,的确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。
“买车”二字,第一次被郑重地提上了肖家的议事日程。过去,他们蜗居在厂区那片弹丸之地,去近处溜达,抬脚三五分钟的事儿;稍微远点儿,蹬上自行车,十几分钟也就到了。一辆老旧的二八大杠,足以应付生活中的一切所需。
可如今,几家人的生意如同芝麻开花,节节高。有了汽车,活动半径瞬间扩大,能做的事情也呈几何倍数增长。一个人,就能顶过去好几个人用,生意想不红火都难!
“各位都说说,涌志,还有小齐,你们怎么看?”肖克勤的眼神中,充满了对小儿子的殷切期望。在老肖眼里,小儿子可是厂区这一带南下打工最出色的后生,不仅工资高得吓人,还混成了车间主管,这让他走出去,倍儿有面子。
“我说,你们俩啥时候要个孩子啊?”王琴孜,老太太最关心的,永远是子孙绵延的问题。一转眼,俩孩子都三十了。“可不能光顾着工作和学习,把生孩子这事儿给耽误了。别嫌妈唠叨,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,帮你们带一带,再晚了,想帮也帮不上了。”
王琴孜是真的着急。岁月催人老,她这两年的体力,那是眼瞅着一天不如一天了。
“妈,我知道您老人家着急,但是您先别急,这事儿我们心里有数。”肖涌志孝顺地给老妈夹了个鸡腿,笑嘻嘻地说,“您老人家可得好好保养着,到时候,我们俩还得指着您帮忙带孩子呢!”
“那就好,那就好。”王琴孜听了,乐得合不拢嘴,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块儿。“到时候,生孩子用的东西,妈给你们准备得妥妥当当的!壮壮小时候用过的、穿过的东西,我都洗干净、烫平整了,给你们收着呢,能省下不少钱呢!”
大的穿完小的捡,这是那个年代的人们,心照不宣的传统。只要东西没破没烂,就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。
“妈,您辛苦了,快吃菜。”齐希烛也夹了一只虾,放到了婆婆碗里。被人惦记、被人关心的感觉,真好。
肖涌志放下筷子,环顾了一下家人,这才缓缓开口:“我和小烛,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,就是好好工作,完成论文,争取按时毕业。至于以后嘛……我们可能会回家来。”
饭桌上的气氛,瞬间凝固。片刻的沉默之后,众人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:“回家来?这是什么意思?”
王琴孜急了,语气都带着几分慌乱:“儿子,是不是你在外面遇到什么事儿了?不是干得好好的吗?怎么突然要回来?”
所有人的目光,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他的身上。肖涌志连忙安抚道:“不是的,妈,您别多想。我现在在HGG干得挺好的。我是说,过段时间,可能会回来创业。”
众人听了,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但紧接着,又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。
肖宏毅皱着眉头说:“自己创业?现在全市各个企业的情况都在走下坡路,你想做哪方面的生意?”
如今,这一大家子里,只有肖宏毅还在动力厂上班。他上一天一夜的班,休息两天两夜。因为是工伤,所以工厂再怎么裁员,也裁不到他头上。正因为如此,他对企业的现状,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。
“你哥说得没错!我可是亲眼看着,多少家大大小小的企业,就那么倒闭了!产品卖不出去,工人没活干,最后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厂房,好好的厂子,全都白瞎了!”李讯纺当年在动力厂清理外债的时候,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惨剧,至今想起来,仍然唏嘘不已。
“你是咋想的?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个念头?”肖克勤也放下了筷子,一脸疑惑地问道。
几十年如一日,他早已习惯了到点上班、按月领工资的生活方式。
当年,大儿媳妇开清洗店的时候,他就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,生怕赔钱吃亏。如今,小儿子竟然说要创业,这让他实在有些难以接受。
肖涌志看了看身边的齐希烛,然后转过头,对众人解释道:“我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,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自从我去了HGG之后,就一直和原来住在咱们对门的方工保持着联系。方工在学校里,是学科带头人,有自己的技术团队,经常和企业合作,还获得了好几项国家专利。他最近有个新项目,可以落地了。他邀请我参加,他负责技术,我负责生产和经营。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,一旦推广开来,对咱们国家的焊接技术,将会有很大的提升。所以我很感兴趣,也有信心能做好。”
众人听得云里雾里,半懂不懂,一时之间,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。
肖盈盈猛地站起身,高高地举起右手,大声说道:“我盲目地支持二哥二嫂!我盲目信任的前提是,他绝不会盲目下决定!”
她像说绕口令一样,快速地说完,然后握紧拳头,在胸前比了个加油的姿势,激动地说:“二哥,加油!我相信你!”
“你快坐下吧,长个傻大个儿,看着累脖子。”肖琳琳小声嘀咕道,“反正你二哥干啥,你都说好,就会来这一套。”
“你回来了,那弟妹怎么办?你们俩总不能一直分居两地吧?”李讯纺担忧地问道。
夫妻感情再好,也经不起长时间的分离。时间久了,难免会生出嫌隙。
肖宏毅也点了点头,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弟弟。他这辈子没什么远大的理想,最大的愿望,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儿,一家三口能守在一起,平平安安地过日子。
齐希烛笑着解释道:“顺利的话,我下半年就能毕业。最迟明年上半年,我也能顺利毕业。我打算回家来,找个学校当老师。一方面,工作稳定,另一方面,也能帮上涌志他们。”
王琴孜听了,乐得直拍巴掌。儿行千里母担忧,这几年,她脑子里总有根弦,时刻惦念着远在杭州的小儿子两口子:“这样好,这样好!当老师稳定,体面,又不用坐班,带孩子也方便!”
这顿团圆饭,一直吃到天黑,一家人仍然兴致勃勃地聊着天,意犹未尽。
肖盈盈看了看时间,起身去了厨房。隔壁李卫国家已经搬走了,厨房里,只剩下自己家的一张老旧的桌子,和一个破旧的碗柜。
她走到桌子前,轻轻地抚摸着这张饱经沧桑的木桌。这是她无数个夜晚,挑灯夜战的战场。窗框的左右两个角上,钉着两个大大的钉子,那是父亲亲手钉上去的,冬天的时候,用来给她挂窗帘挡风。为了方便她学习,父亲还特意在她的头顶上,安了一盏电灯。如今,灯头已经被拆走了,只剩下一截孤零零的电线,悬挂在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