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临危救场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98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0:58

光阴荏苒,岁月如梭,让我们将思绪拉回到1992年的东北H市,感受那一年夏天的酷暑难耐。
八月,正值盛夏时节,炙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,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燥热。
这几日的气温更是节节攀升,竟然达到了罕见的34℃,对于这座位于东北的工业城市来说,实属罕见。
动力厂的冷作分厂焊接工段内,工人们挥汗如雨,紧张地忙碌着。
只见地面上静静地躺着一根长约五米的庞大阶梯轴,它犹如一条钢铁巨蟒,横亘在人们的眼前,散发着冰冷的光泽。
在这根阶梯轴的旁边,整齐地摆放着二十个一模一样的试件,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这项任务的艰巨和复杂。
动力厂负责生产的副厂长杨德刚,正眉头紧锁地盯着这些试件,久久不语。他的目光深邃而凝重,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难题。
在他的身后,站着冷作分厂的生产厂长靳北,技术厂长,工艺处处长,生产室和技术室的主任及工程师们,以及动力厂里首屈一指的焊接高级技师苏福华等一众焊接工人。
他们个个神情严肃,屏气凝神,整个车间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。
眼下摆在他们面前的,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:要把这根被截成两段的大轴,重新焊接在一起。
然而,这项任务的难度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。
最关键的要求是,焊接后的两段轴的轴心,必须精确地位于同一条直线上,允许的偏差必须控制在极其微小的范围之内。
如果稍有偏差,就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和振动,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危险事故。
此时此刻,最后一个试焊的焊工江鹏,刚刚完成了他的操作。他小心翼翼地摘下沉重的电焊帽和厚厚的电焊手套,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,不停地往下流淌,几乎糊满了他的整张脸。
他顾不上擦拭汗水,急忙拉开电焊服的拉链,来不及脱掉,便迫不及待地拉起里面的背心,用尽全身的力气擦了擦脸,生怕汗水流进眼睛里,影响他的视线。
“检查一下吧,看看这次能不能行。”杨副厂长对江鹏道了声辛苦,然后转过头,语气凝重地对站在一旁的检验处工作人员说道。
检验员不敢怠慢,立刻上前进行检测。几乎所有人的目光,都紧紧地盯着他手中的焊接检验尺,仿佛那把尺子能够决定他们的命运一般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,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,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结果。
几分钟后,检验员的脸上露出了遗憾的神色,他摇了摇头,声音低沉地说:“杨厂长,江师傅超差了二十道。”
“道”,是工程上常用的精确测量尺寸的单位,1道等于0.01毫米。在北方,机械工人习惯将其称为“道”,而在南方,则称之为“丝”。
对于直径接近半米的巨大焊件来说,这种焊接精度已经算是非常高超的了。
然而,对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机加工余量的工件来讲,这样的精度依然远远不够,根本无法满足技术要求。
检验员的话音刚落,车间里顿时响起一片低沉的叹息声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失望和无奈。
江鹏气恼地抓起手中的电焊手套,狠狠地摔在地上,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抱怨:“工艺处的人真是没事找事,尽给我们工人出难题,这活儿根本就没法干,谁能焊得上啊?你们自己好好瞅瞅,这么粗的轴,没有一点儿余量,怎么可能焊得上嘛!就算侥幸焊上了,这五米多长的大轴又该怎么退火,还不是要变形?我看工艺处那些人是不是脑子有病啊?”
江鹏的抱怨并非无理取闹,而是因为这项任务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。在此之前,冷作分厂里所有的技术骨干,几乎都尝试过了,然而,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。
有的焊工出现了错边的现象,有的则超出了允许的误差范围。
而江鹏,是所有尝试者中完成度最高,也是唯一一个坚持焊到最后一道焊缝的人,尽管如此,他最终还是功亏一篑,超差了。
杨德刚无奈地把头转向站在一旁的工艺处处长,语气带着一丝责备地问道:“这个精度能不能稍微修改一下?现在只差二十道了啊!”
工艺处处长无奈地摇了摇头,略带歉意地解释道:“杨厂长,这可是我们工艺处会同分厂里所有焊接和机加工程师,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之后,才最终制定的方案。而且,苏师傅当时也在场,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。”
江鹏一听苏福华师傅也参与了方案的制定,立刻闭上了嘴巴,不敢再多说一句。
工人们可能会对工艺处、生产处的人心生不满,但是对于苏福华师傅,他们却是发自内心地敬佩和信服。
杨德刚转过身,目光充满期望地看向苏福华,语气急切地问道:“苏师傅,您看现在这种情况,该怎么办才好啊?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?”
他的声音放缓了下来,语重心长地说:“对方催得非常急,合同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,这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啊!唉,当初签订合同的时候,谁也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。”
原来,这根轴是我国首台自行改造的水电机组的关键部件,也是此次改造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