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火海炼狱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768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1:03

文紫涵的心头也泛起一丝犹豫,“明天还有考试呢,唉……可是总觉得,大使馆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考量。”

王飞文却嗤之以鼻,“考量?我看啊,是大使馆怕咱们这些公派的留学生翅膀硬了,想留在国外不走了,所以才时不时地发布任务。”

“他们啊,就是要看看我们还听不听话,是不是还服从安排,一定是这样!”

文紫涵听着王飞文的话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,但也没时间细想,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。

是大使馆打来的,“同学,准备好了吗?如果准备好了,请务必在九点之前赶到,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。”

文紫涵慌忙点头,“准备好了,我这就下楼,您稍等我一下。”

挂断电话,文紫涵看向还悠闲地翘着二郎腿的王飞文,无奈地叹了口气,“飞文,那我先走了,我总觉得国家这么做肯定有它的道理,不会无缘无故地折腾我们。”

“你要是想明白了,就赶在九点之前到,这是最后一班车了。”

王飞文不耐烦地摆摆手,“不用了,谢谢,再见。”

文紫涵又叹了口气,拉起行李箱,转身离开。

坐在驶往安全区域的大巴车上,文紫涵望着车窗外飞逝的景象,心里依然有些忐忑,但她选择相信自己的祖国。

当最后一批留学生被安全送走,整个火灾区域,除了几个执意不愿离开的人,所有中国居民都已安全撤离。

时间悄然来到3月9日深夜12点,一切似乎风平浪静。

然而,3月10日凌晨五点多,灾难还是降临了。山火呼啸而至,吞噬着一切,而此时,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。

没有人意识到山火的迅速蔓延,大火肆无忌惮地发展,很快便点燃了人类的居所。

顷刻间,尖叫声、呼救声响彻云霄,此起彼伏。由于丑国大部分房屋都是木质结构,极易燃烧,火势迅速蔓延,一片片火海无情地吞噬着生命。

王飞文醒来时,只觉得周身异常燥热。她迷迷糊糊地想要起身去拿空调遥控器,却被一旁的金属床栏烫了一下。

一股刺痛让她瞬间清醒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人间炼狱般的景象,窗帘已经被点燃,冒着火星和呛人的黑烟。

透过破烂的窗帘望出去,外面已是一片火海,四周都被烈焰吞噬。

王飞文吓得浑身发软,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,“这…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!”

她挣扎着起身,想要逃离房间,求生的本能让她爆发出巨大的力量,她不要死!她还不想死!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!

王飞文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间,然而,残酷的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。

整个房子都被熊熊烈火包围,让她根本无路可逃。即使能冲出去,又能怎样?在火海中奔跑吗?恐怕还没跑几步,就会被浓烈的黑烟呛死。

王飞文绝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,她彻底完了,一切都结束了。

为什么她会在这里?为什么昨晚她没有跟着大使馆的车一起走?

对了!大使馆!

王飞文仿佛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急忙跑回房间,颤抖着拿起手机,拨通了大使馆的电话。

然而,听筒里传来的却是忙音。

王飞文彻底崩溃了,瘫坐在闷热的房间里,放声痛哭。

类似的场景,在丑国的市中心不断上演。而在中国的某个会议室里,五位神情严肃的领导围坐在一起。

为首的领导面色凝重,丑国的这场灾难,再次验证了灾难预警器的准确性。

然而,更令人担忧的是,今天中午,灾难预警器第一次发出了警报。国家顶尖的研究人员立刻聚集在一起,仔细分析。

屏幕上醒目地显示着:【晋省杨市,3月26日中午,将发生9.3级强烈地震,预计受灾人数超过15万人。】

这五位领导正在紧急商讨,如何在接下来的十六天内,说服晋省人民,让他们尽快撤离。

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率先打破沉默,“依我看,直接公布我们研发出了灾难预警器,然后让大家听从政府的安排,迅速撤离。”

另一位中年人表示赞同,“我也同意。晋省的地下由于长期挖煤,已经几乎被掏空了。一旦发生地震,地面肯定会大面积坍塌,所有人都会掉下去。”

“救援难度难以想象,而且这次还是9.3级的特大地震,我们不能冒这个险。”

一位长着浓密黑胡子的老者却不太赞同,“我认为,现在还不能公开灾难预警器的存在。否则,以那些外国人的德性,肯定会给我们施加压力,逼我们交出这项技术。”

双方争执不下,僵持不下。

最终,为首的领导猛地一拍桌子,打破了僵局,“公布!救人如救火,时间紧迫!”

黑胡子老头还想说什么,“领导……”

为首的领导大手一挥,语气坚定,“我们没时间跟那些外国人扯皮。你们也说了,晋省的地下几乎是空的,这次地震如果不能及时撤离,造成的伤亡可能比当年的唐市还要严重!”

“我们这次,强制撤离!所有人听令,立刻做好准备,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晋省人民的撤离工作!”

其余四人立刻起身,神情肃穆地敬礼,“是!保证完成任务!”

随后,所有人迅速进入了高度戒备的状态。

当晚,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宣布,国家灾难预警器研发成功。

同时,公布了晋省将于3月26日发生9.3级强烈地震的消息,呼吁所有居民抓紧时间,尽快撤离到安全区域。

国家也已经紧急腾出了可以容纳数十万人的临时住所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