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:三年约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085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1:21
“肯定能成!咱这儿一年能种两季,给我一年时间就够!”张靖语气笃定,仿佛已经胜券在握。
刘彦青原本以为,初步成果至少也要三五年,最终成果更是要等到五到八年,真正推广普及,恐怕得十年开外。可没想到,张靖居然说一年就能见效,而且还如此肯定。
“张兄弟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刘彦青虽然知道张靖在化肥方面有些天赋,但一年时间就能研究出新品种,这事儿但凡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张靖却依然自信满满:“当然不是玩笑,我张靖做事向来认真,绝不会拿这种大事开玩笑。”
“一年就能拿出试验品种,也就是明年的秋收时节。”
“等到了双抢时节,就能拿到最终成果。如果一切顺利,后年的晚稻,咱们就能开始培育种子。”
“也就是说,第三年,老百姓就能种上咱们的新品种!”
刘彦青还是觉得难以置信,惊呼道:“张兄弟,你知道三年推出一个新品种是什么概念吗?”
他顿了顿,打了个比方:“这就好比有人说,给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从无到有,把卫星造出来,然后发射上天!”
要知道,国内的卫星从1966年开始立项,到1975年才成功发射,前前后后,花费了整整十年光阴。
现在,有人却说一年就能搞定,这谁敢信?
张靖依旧信心十足:“既然我敢夸下海口,自然就有这份底气。”
他指了指之前给刘彦青的配方:“化肥的配方,不是已经给你了吗?”
刘彦青闻言,心中忽然冒出一个猜测:难道说,张靖手里的配方,其实是别人研究出来的,他只是碰巧得到了配方,然后顺手就给了自己?
这个理由,似乎勉强说得通!
要知道,一般的科研人员,都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,才能取得一点微小的进展。可张靖倒好,一来就直接写出了配方,这明显是早就有的啊。
可问题是,这种配方,就连大洋彼岸的那些发达国家都没有,国内如果真有人研究出来,又怎么可能轻易交给张靖呢?
思来想去,刘彦青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,只能暂时压下心中的疑惑。
“张兄弟,这件事我一个人肯定没法做决定,明天我找工厂的领导商量一下,明天下午再给你答复,你看怎么样?”刘彦青思忖片刻,还是决定尽量留下张靖。
毕竟,那个配方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,如果能成功,对县化肥厂来说,绝对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张靖早就看穿了刘彦青的心思,笑着说道:“刘主任,这件事你直接跟厂领导说就行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至于他们最终怎么决定,我都能接受。”
见张靖如此镇定自若,刘彦青原本有些动摇和怀疑的心,又重新燃起了几分信心:“好!现在时间也不早了,我就不多打扰了,明天我再来找你们,我先回去了。”
“好!刘主任慢走!”张靖客气地将刘彦青送走。
沈雯雯在一旁听得也有些吃惊,忍不住问道:“军哥,你一年时间真能出成果?”
张靖微微一笑,胸有成竹地说道:“一年时间足够了!绝对没问题!”
对他来说,其实就是把一些优质的种子拿出来种植而已,根本不需要什么研发过程。
他之所以想要一个实验室,是为了进一步研发出更优秀的新品种。
毕竟,上一世他的专业就是水稻和小麦,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只要给他一个平台,他就能大展拳脚。
……
沈雯雯毕竟是沈祁的女儿,对种子研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,她担忧地说道:“研究种子,然后育苗试验、下田实验,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。”
她顿了顿,解释道:“这不是在实验室里随便做实验,要等种子发芽、生长,才能看到最终的成果。”
“水稻一年虽然能种两季,但验证成果也就只有这两次机会。”
“刘伯伯当年可是花了五年时间,才取得初步成果,估计要十年左右,他研究的新品种才能真正成功。”
张靖听了,笑着说道:“我的农业水平可比你高多了,这些东西我自然都懂!”
沈雯雯犹豫了一下,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:“要比专业水平,我肯定不如你,我只是怕你太过自信。”
她叹了口气,继续说道:“现在你已经把话说出去了,如果最终没有成功,恐怕很难交代啊!”
张靖听了,微微一笑,安慰道:“放心吧,我心里有数。时间不早了,咱们先上去休息吧,明天咱们再玩一天,后天再回去。”
沈雯雯见张靖如此胸有成竹,似乎一切尽在掌握,也没好再多说什么,只能默默地将担忧藏在心底。
……
第二天,县化肥厂会议室。
这次会议,化肥厂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,包括书记曹洪峰、厂长赵山厚,以及负责研发的副厂长廖泽刚,当然也少不了刘彦青。
刘彦青刚把昨天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,廖泽刚就立刻跳出来反驳道:“刘主任,那个张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?我就问你,一年时间他能研发出一个新品种吗?”
他冷笑一声,继续说道:“哦!他是能!搞杂交水稻嘛,随便拿几个原生品种,然后进行交叉授粉,就能弄个新品种出来。可抗病性、产量、耐热性、适温性,这些关键数据呢?他要是弄出一个新品种,一年产量只有五百斤,而且还容易生病,那又有什么用?”
廖泽刚的话,虽然有些尖锐,但句句在理。
刘彦青也觉得一年时间搞出新品种有些不太可能,但他还是尽力为张靖辩解:“廖副厂长,那个张靖还是非常有水平的。”
他补充道:“他研发的那个复合肥,你也看到了,确实没有问题,咱们现在已经在做各个阶段的实验了,而且反馈一直十分良好。”
化肥好不好,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。比如,在不下种子的情况下,把化肥撒下去,看有多少成分能真正融入到土壤里;又比如,在种植的各个阶段,肥料能发挥的作用具体有多大。
化肥的成分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得出,但实际效果,还是要经过实际测验才能确定。
而这些数据,至少也要花费半年时间才能全部拿到。
廖泽刚对那个复合肥的配方,也是非常推崇的,他点了点头,说道:“那复合肥的效果确实很好,但这只能说明他在化肥方面有些本事。种子、化肥、农药,虽然都属于农业领域,但专业性完全不一样啊!”
这三个领域,虽然没有完全跨界,研究其中一种的,都会对其他两个领域有所了解,但通常不会太过深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