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章:补贴战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3529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1:21
方教授闻言,立刻慷慨陈词:“我的补贴可以酌情减少。”
沈祁和刘善书紧随其后,也纷纷表态:“我们那份也能少点,就算完全没有,也毫无怨言!”
温宏昌目睹众人如此同心同德,一股暖流涌上心头,感慨万千。
兢兢业业的人他见过不少,可终归要面对柴米油盐,如今这世道,谁的日子都不宽裕,多一分收入就能减轻一分压力。
像这般主动要求降低补贴和工资的,着实罕见。
温宏昌目光转向张靖,语重心长道:“我明白你为何执意将期刊注册成单位。”
“你的出发点是好的,是为了保住这份期刊。”
“但绝不能因此委屈了这些专家和教授。”
张靖斩钉截铁地回应:“您放心,即便真有什么委屈,也定是由我一力承担。”
“绝不会让各位专家教授受半点委屈。”
“至于水电费的问题,除非万不得已,我绝不会削减大家的补贴。”
温宏昌追问道:“那你打算如何解决资金缺口?要知道,煤炭可是开销的大头。”
张靖坦言道:“我一直在翻译论文,收入还算可观。”
“刨去大家的补贴,仅仅是期刊的水电和煤炭支出,我完全可以承担。”
温宏昌提醒道:“水电和煤炭补贴,一个月少说也要几十块,这可不是在自己家里办公。”
张靖解释道:“翻译收入还算不错,一千字能有五六块钱。”
“我一天翻译个两三千字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他刻意将数字说得保守,也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。
听到张靖的收入,温宏昌颇感惊讶:“一天三千字?你的水平相当可以啊!”
“我见过的翻译好手,一天也就一千多字。”
“你这么一说,我倒是对你的外语水平更加好奇了。”
张靖精通七八门外语,可惜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,只有英语勉强派上些用场。
沈祁连忙帮腔:“书记,张靖的英语水平,真比一般英语专业的学生还要出色,当个英语老师绰绰有余。”
温宏昌对张靖的印象愈发深刻:“不错!那今天就先这样。”
“等这边全部装修完毕,你们就可以正式入驻办公。”
“以后工作上遇到任何困难,都可以直接来找我。”
“只要你们言之有理,我定当竭尽所能。”
众人纷纷表示感谢。
温宏昌临走前,特意留下一把钥匙,嘱咐他们在装修完成前不要更换锁具,装修完毕后再自行更换。
众人一同将温宏昌送走,内心都激动不已。
刘善书感慨道:“这下可好办多了啊!”
“有了温书记的鼎力相助,期刊的创办必定顺风顺水。”
张靖提醒众人:“创办期刊的难度并不大。”
“关键在于如何让期刊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。”
方教授此时也热情高涨: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我相信一定会迎来美好的结果!”
张靖对未来充满期待:“好!那我们就一起努力。大哥,接下来的装修工作,虽然有温书记帮忙。”
“你还是要多往这边跑一跑。”
“装修上若有什么问题,务必尽早提出。”
“在他们装修期间修改还来得及,等装修完毕再改,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了。”
沈国强点头应允:“这个你放心,我会盯紧的。”
众人离开时,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有了温宏昌的建议,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。
…………
与此同时,农协的刘占元也听说了哈市要创办期刊的消息。
这消息让他怒火中烧,立刻召集农协的几位高层管理:“一群乌合之众也想创办期刊?”
“真是自不量力!”
有人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会长,他们这个团队里,还是有不少能人的!”
“听说农大的校长也对他们表示支持。”
“还有农研院那边,也全力支持他们。”
刘占元冷笑一声:“那又如何?”
“立刻派人去搜集他们的把柄。”
“同时,联系哈市所有农业相关的研究单位。”
“直接告诉他们,如果他们要订阅哈市的期刊,就别想订阅我们的。”
“总而言之,就一句话!”
“只要他们在他们那里花一分钱,就别想再拿到我们的期刊。”
“我就不信,他们还能斗得过我们。”
“再派人去联系其他市的单位,把成果写成论文,给我们投稿。”
在场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些背景。
他们很多人都有其他的职位和权力,而且都与农业相关。
农协本就是一个将农业人士聚集起来的组织,除了一部分专职人员外,很多人只是成员身份。
沈祁、刘善书、夏卫华、胡成贤这些人,也都是农协的成员。
刘占元一句话,无疑将在农业领域掀起不小的波澜。
…………
张靖在市里待了大半个月,期刊的事情基本敲定,装修也已完成,接下来只剩下征集论文这一项任务。
第一期计划在今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发布,也就是今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。
鉴于还有三四十天的时间,张靖让大家先准备论文,自己则带着沈雯雯先行返回白县。
张靖刚回到白县,便立刻赶往租住的房子。
房子已经装修得差不多,泥瓦工已经完成所有工作,钟师傅还在每个房间里都放了一个煤球炉,让其燃烧,以此加速刚粉刷过的房屋的干燥速度。
“烤”了些时日,掐指算来,约摸再有个十天半月,便能乔迁新居了。
新房多少带些湿气,倒也无伤大雅,四壁皆已干燥,通风散气便是。
新置的家具也已接近尾声。千叮咛万嘱咐,切莫刷那些花里胡哨的油漆,只消薄薄一层清漆便可。
全套家具皆是取自天然的榆木本色。
榆木的色泽略微深沉,与张靖最初的设想有些出入,但细细品味,倒也颇为合意。
钟师傅这一单生意可谓赚得盆满钵满,脸上堆满了笑容:“张老板,若是有什么地方需要小修小改,您尽管吩咐便是。”
张靖粗略地扫视了一圈:“大体上没什么问题,就这样吧。家具还有多久能全部完工?”
钟师傅答道:“不出三天,定能全部交付。”
“再花上一天时间打扫干净。”
“还剩下一些零碎的材料,我便自作主张,给您家添置了几把小巧的椅子,还有一张小方桌,风格与您家的家具定能相得益彰。”
张靖闻言,心中一暖:“好!多谢了!”
随后,张靖特意察看了自己定制的衣柜。
款式都是时下流行的样式,然而由于材质是实木,加上钟师傅他们此前并未涉足过此类制作,张靖便没有让他们做成一门到顶的设计,毕竟高度太高,恐有变形之虞。
一旁的沈雯雯,望着这些家具,不由得赞叹出声:“这家具做出来还真挺好看的,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精致!”
钟师傅亦步亦趋地跟在二人身后,附和道:“是啊!我们制作的时候,大家都赞不绝口,说这些家具好看。”
“还是得归功于张老板的设计精妙啊!”
张靖谦逊一笑:“我这也只是随意设计的,最终的图纸还不是钟师傅您亲自操刀完成的。”
“好了!你们忙吧,我还有事,就先走了。”
张靖从出租房出来,旋即动身前往赵海清的所在地。
离开市里这么久,想必赵海清那边应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。
然而,当张靖赶到时,却发现赵海清并不在。
倒是丁修远在此等候。
丁修远见到张靖,顿时喜笑颜开:“你回来的真是时候。”
“我正寻思着,这两天要给你去个电话呢。”
“试验村最终还是选定在了城步村。”
“这一点已经板上钉钉了。”
“这些日子,赵海清一直驻扎在城步村,与那里的村民进行沟通协调,商讨接下来的具体事宜。”
“因为你一直没有露面。”
“所以各项工作的推进速度都相对缓慢。”
“主要是担心擅自做主会让你不悦。”
“现在你回来了,正好可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。”
张靖问道:“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?”
丁修远答道:“整体方向肯定没什么问题,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未来的收入问题。”
“你之前不是说过要把村民的收入分成两部分吗?”
“第一部分是土地的收入,这一部分只有村里人才能分到。”
“是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的,大家对此自然没什么异议。”
“剩下的一部分是工资。”
“这个工资究竟该如何计算,还得由你回来拍板决定。”
对此,张靖早已成竹在胸,之前也曾与赵海清大致提及过。
想必是自己一直未归,赵海清也不敢擅作主张。
“那我这就去一趟城山村!”张靖说着便迈开步伐,向外走去。
张靖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城山村,恰逢赵海清正在召集村民们开会。
由于城山村人丁兴旺,又没有足够宽敞的礼堂,这次会议又必须全体村民参与,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在村里最大的空地上举行。
城山村的条件相对较好,配备了广播设备,人口也颇为可观,足足有一千多人。
看到张靖的身影出现,赵海清总算是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:“哎呀,你可算回来了。”
“快来!快来!”
赵海清一把将张靖拉到台前,拿起话筒,声音洪亮地说道:“各位父老乡亲,这位就是上级委派的村长,名叫张靖。”
“以后村里所有的工作都由他来负责,我只是协助他。”
“这些日子,咱们张村长,去市里开会,一去就是半个月。”
“今天才刚回来,就特意赶来给大家开会。”
“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村长!”
村民们听到张靖是去市里开会,而且还是由市里亲自委派的村长,都觉得他来头不小,纷纷配合地鼓起掌来。
掌声渐渐平息,立刻就有人站起身来:“张领导,这两天赵领导天天在给我们开会,给我们讲解村里未来的发展规划。”
“他说的那些发展策略我们都赞同。”
“但对于我们的收入问题一直讲得含糊不清,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,我们一个月,到底能有多少收入?”
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道:“我们村虽然比不上县里,但一个月也能有三十块钱左右的收入。”
“总不能比我们以前差吧?”
张靖抬起手,示意大家安静,等到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之后,他才缓缓开口说道:“今天我就是来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的。”
“现在我们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。”
“大家一起干活,一起分钱。”
“谁干得多,谁干得少,大家都是和稀泥。”
“城步村之所以能比其他村子过得好一些,那是因为他们专门种植各种蔬菜,供应县城。”
“如果只是让大家种植小麦,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。”
众人一听,心里顿时有些忐忑不安:“张领导,你这话说的没错,但我们的收入也是光明正大的啊!”
“是啊!总不能让我们以后的收入越来越少吧?那这叫什么发展?这叫倒退!”
张靖再次示意大家安静:“我并没有说大家的收入会降低。”
“我只是在告诉大家,以后肯定不能再这样和稀泥。”
“土地收入,我大概预算了一下,平均每个人,一年可以分到五十到八十块钱。”
“这个收入不算多,但至少能保证一家人不会饿肚子,勉强能够吃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