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2章 国师的烦忧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571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6:06
朝堂之上,烛影摇曳,乾和帝愁眉不展。连年的灾荒,百姓流离失所,新生人口锐减,边关亦是风雨飘摇,十室九空,民怨如潮。即便颁布多项政策,也难抵天时无情。若再战,将是生灵涂炭;若不战,北庭的野心如同潜藏的猛兽,伺机而动。朝臣们一番激辩,最终只能暂定休养生息之策。
当初的兵马大元帅,征战多年,积劳成疾,身上的旧伤复发,却为稳军心,始终隐而不宣。如今战事暂歇,乾和帝急召他回京。这位萧震归元帅,的确是久经沙场,战功赫赫。乾和帝念及边关安危,旨令其继续领兵镇守,以防北庭再度进犯。
对于此等安排,萧义竹早有预料,心中并无波澜。倒是老太太,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个儿孙,心中甚是牵挂。老人本就年迈,又经历过一场大病,本该难熬严冬,却因身边有三个晚辈悉心照料,竟也精神矍铄,康健了不少。
萧义竹身在京城,却鲜少归家。家中的琐事,早已落在萧伍元肩上。这个曾经顽劣不堪的少年,如今已长成一位仪表堂堂、风度翩翩的俊朗青年。他精力充沛,习武读书皆是游刃有余,更凭借一张巧舌如簧的嘴,在京城名声大噪,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子哥儿。去年,更是在乾和帝面前,将“牛皮”吹上了天。
萧伍元身上散发出的蓬勃朝气,深得乾和帝喜爱。这位少年虽天真狂傲,却不显鲁莽,甚至对萧义竹怀有几分敬畏,那副模样,总让人忍俊不禁。如今的萧伍元,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,他深知自己的定位——既然陛下用不上他像父兄一样上阵杀敌,他便安守京城,做一个“吉祥物”,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定位。
三年前,母亲音讯全无,大哥与大嫂却在边关成亲。消息传来时,萧伍元心中已然有了预感,但他深知自家父兄的为人,有些决定,虽艰难,却不得不做,对此,他并无怨言。他如今只想着,待嫂嫂怀孕,孩子长大一些,送回京城读书,那时,他便是长辈,负责照管侄子侄女,让父兄在外无后顾之忧,这才是他应尽的责任。心中虽有几分遗憾,但转念一想,于国于家皆是好事,便也释然了。他相信,自己并非注定要被困一辈子,待到三十多岁,小的们也该长大了,届时,他便能外出闯荡一番,领略世间风光。这些心事,他只对霍夫子一人倾诉。
至于大姐,近些年更是越发难以捉摸,对他的态度也少了几分往日的关切。夫子曾言,她身为国师,不容许有太多孩子气,更不能让人觉得她将小家置于大家之上,因此,收敛心性是必然的。萧伍元觉得夫子的话在理。如此一想,他不禁觉得大姐扮演这个国师的角色,当真是辛苦。国师之位,看似风光无限,实则被架在观星台上,不能有太多的悲喜,否则,下方臣民便会心生不安。陛下亦是如此,唯有威严稳重,方能赢得万民敬仰。然而,这般端庄的大姐,却少了些许人情味。
曾有一次,萧伍元厚着脸皮央求陛下,得以登上观星台,站在大姐身旁,静静地看了她许久。那一刻,他感觉大姐就像一块精美的玉雕,闪烁着灵性,却又透着一股子冰冷。他竟然开始怀念起当年在大街上被她暴打时的情景,那般凶巴巴的样子,反而觉得有趣。也因此,萧伍元多了个乐子。每次见到萧义竹,他总会忍不住嬉皮笑脸,口出狂言,说些不着边际的玩笑,或是分享书院里的趣事。他善于讲故事,并且非要看到萧义竹嘴角紧抿,眼中带着压抑的笑意,才觉得满足。
萧义竹对此弟弟,确实感到几分无可奈何。这小子个头蹿得极快,从前还算好制服,自从学了武之后,便是身形敏捷,一溜烟便跑没影了,连追都追不上。她堂堂一位国师,总不能在大街上追着萧伍元满街跑吧?那也太丢人了。更何况,这逃跑的本事,还是她亲手教的。这熊孩子学得倒是快,只能说,萧家的人,几乎都是习武的好苗子。
乾和十四年,乾和帝病重。北庭闻讯,果然卷土重来,其狼子野心,昭然若揭。乾和帝望着殿下的一众皇子,心中也颇为满意。比起祖辈,他膝下存活的皇子数量颇多,可惜,其中几位年纪尚幼,无论才能天赋如何,他都不敢贸然将幼小的孩子推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,否则,“主少国疑”,后果不堪设想。
思来想去,乾和帝最终决定,将三皇子元尧正式册立为皇后之子,并将其立为太子。乾和帝的病情,并未熬过一年,便已油尽灯枯。临终前,他召见了萧义竹。
“老三从前吊儿郎当的……如今倒是稳重了许多,但朕总担心他故态复萌,国师,还需你多多照拂……”乾和帝的声音虚弱,仍旧难掩忧虑。他话锋一转,又虚弱地问道:“萧爱卿,你老实跟朕说,朕于国家之功,是否胜于父皇?”他不敢与圣祖相比,毕竟圣祖开创大魏,那是救世之功。但与父皇相比,他觉得自己,至少是差不多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