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真相初露端倪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721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6:33
陆呈望着审讯室内的沈荣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。尽管这场令人意外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,但他预感到,即将展开的对话将揭开更多的谜团。
“是我做的。”孙慧低沉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,她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。
沈荣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诧,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那份沉稳。“为什么?”他的声音平静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。
经验丰富的咨询师,面对谈话中的风云变幻,总能泰然自若。无论对方如何挑衅,甚至采取攻击性的姿态,他们都能坚守立场,不退缩,不反击,营造一种平等而充满力量的沟通场域。这种沉稳,无形中传递出一种稳定和安全感,引导对方回归自身,继续这场对话的探索。沈荣便是如此,他不仅在与人触碰时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特殊能力,在观察和倾听方面,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天赋,这或许是他作为一名出色咨询师的独特专业素养。
陆呈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,无法完全洞悉他们对话中的微妙博弈。然而,在观察沈荣的时候,一种朦胧的感知在他心中悄然滋生。眼前这个看似文弱的男子,实则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。他低调内敛,从不轻易显露锋芒,但在关键时刻,他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,总能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。陆呈意识到,自己已无法再轻视这个在体格上不如自己,却在精神上同样强大的男人。
他不自觉地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沈荣的脸上。沈荣在认真投入工作时,那份鲜少展露的神情,极具吸引力,仿佛拥有某种魔力,能够瞬间抓住旁观者的心弦。
“她们说过要帮我。她们自己说的,不怪我……”孙慧回答时,呼吸变得有些急促,情绪也显露出些许波动。尽管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坦白,但在组织语言表达时,仍旧显得异常艰难。
“什么意思,‘她们说要帮你’?你是怎么认识她们的?”沈荣敏锐地捕捉到她话语中的逻辑断点,试图从中理出清晰的脉络。
“我认识她们,她们是我的老师,她们是来帮我的。”孙慧的话语依旧碎片化的,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。
沈荣心中闪过一丝疑虑,怀疑孙慧的毒瘾是否再次发作,抑或这个问题触及了她内心深处某个难以愈合的创伤记忆。她费力地从那些零散的词句中搜寻线索,试图拼凑出事件的全貌。
“你是说,她们原来是你的老师?”沈荣尽管对案件的细节了解并不完全,但他依稀记得陆呈提过,孙慧并非申市本地人,而是一名外地来申城打拼的打工者,又怎会拥有本市的老师呢?
远在审讯室外的陆呈,似乎已经对孙慧的身世有了大致的了解。他通过耳机,简短地向沈荣解释道:“她小时候出生在申市郊区,由于是女孩,一直没有报户口。后来全家搬到外地生活,户口也就落在了外地。”
从陆呈简洁的几句话,沈荣隐约推测出孙慧早年的经历。所谓的“因为是女孩,所以没有报户口”,很可能与家中重男轻女的观念,以及当时严格的生育政策有关。她的家人可能为了再生一个男孩,又害怕超出生育限制,而选择如此行事。
“她们是你的什么老师?”沈荣继续追问,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孙慧与被害者之间的联系。
“是我的咨询师。”听到这句话,沈荣不禁有些意外。同行?通常而言,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,在关系融洽的前提下,理应保持良好的互动。那么,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孙慧会对自己的咨询师痛下杀手呢?而且,她口口声声称两位老师都说过会帮助她。
沈荣意识到,从某种意义上说,此刻的自己,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。他回忆起,这两位遇害的老师,同属一所学校,同时,也参与过校外的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的公益项目。孙慧要么是在那所学校就读时,曾向这两位老师寻求过心理咨询,要么就是在该心理机构接受过服务。
事实证明,孙慧与这两位老师的联系,的确是后者。孙慧一家早已迁往外地生活,与申城几乎再无瓜葛。然而,在搬离申城多年后,她母亲声称要外出工作,便带着孙慧回到了申城,暂住在一位亲戚家中。母亲甚至为孙慧找到了一所郊区的私立中学,支付了一笔费用后,让她在那里上了一段时间的学。在孙慧的成长过程中,她的母亲不止一次地带着她,往返于申城与外地之间。
孙慧并非就读于两位老师所在的学校,那么,她又是如何与这两位老师建立联系的?又为何会前往心理咨询机构?沈荣清楚,孙慧尚未向他袒露全部真相,尤其是那些至关重要的部分。
“我在咨询机构见到了她们。”孙慧终于吐露了关键信息。
“你为什么会去那个机构?”沈荣追问。
孙慧沉默了片刻,眼神直视着沈荣,似乎在衡量着吐露实情的尺度。
“这个我们已经查清楚了,”陆呈的声音再次从耳机中传来,他语气沉稳地告知沈荣,“她在风坪区精神卫生中心确诊过精神分裂。”
精神分裂?这个词语在沈荣的脑海中迅速扩散开来。精神分裂症,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患,需要药物的持续治疗和控制,否则极易加重。其最显著的症状便是幻听、幻视,即出现幻觉,同时可能伴有偏执、妄想等其他并发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