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死者低语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683更新时间:25/09/14 02:06:43
陈书回到陶康寨,那户人家很容易辨认,人最多的地方便是他家。然而,当陈书看到这家门前的情景时,脸色骤然一变。“怎么是这家人?”他喃喃自语,停好车后,走了进去。只见院子里围坐着一堆人,中间是两位老人,正一边哭泣一边抹着眼泪。陈书静静听了一会儿,才了解到,这两位老人失去了他们的儿媳妇和孙女。
这家儿媳妇是兰花村的人,长得十分漂亮,性格也好,有时还会送些水果给陈书的外婆。陈书看着那两位哭得撕心裂肺的老人,眉头紧锁。他依稀记得,小时候外婆曾带他来过一次,那是这两位老人的母亲去世了,外婆带他前来吊唁。那时,晚辈都需要给过世的老人磕头烧香,为了保护客人的膝盖,主家会拿出过世老人的旧衣服或旧棉被装进布袋里,用绳子扎好,垫在客人膝盖下方。陈书也是在那次,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特殊能力。
那时他才十一岁,跟在外婆身边,跪下磕头的那一刻,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画面:一位老人被两个人死死按在床上,前面一人将一瓶农药硬生生灌进了老人的嘴里。直到床上的人停止挣扎,那两人才直起身子。陈书也看清了两个人的模样,正是过世老人的儿子和儿媳。磕完头后,陈书随即晕了过去。外婆吓得赶紧将他抱回家,当晚便高烧不退,在床上躺了整整五天才康复。
陈书清醒后,便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告诉了外婆,并表示要立刻去派出所报警。然而,外婆立刻捂住他的嘴,严厉地告诉他不许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,否则就会被抓走,永远地关起来。那是陈书第一次见到外婆如此生气,他从未想过,一向慈祥的外婆也会有如此严厉的一面。他已经失去了父母,更不想离开外婆,所以他听从了外婆的话,谁也没有提起这件事。自那以后,陈书再去参加丧事,只要有机会,他都会尽量避开磕头这一环节。若实在无法避免,他便会按照外婆教他的方法,直接跪在地上磕头。
陈书回过神来,说实话,他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这家的儿媳和孩子是自然死亡。他必须想办法验证一下。陈书看向堂屋里停放的两具尸体,一大一小,外婆和另外两位中年妇女正在给尸体穿衣服。陈书注意到地上杂乱地摆放着几件衣服,这应该就是死者的衣物。陈书走过去,捡起一件衣服,闭上眼睛。瞬间,一幅画面浮现在眼前:一个老头正用皮带死死地勒着一个女人的脖子,这个穿着兔子睡衣的女人拼命挣扎,她的双手被另一个老太太紧紧攥住。最终,女人断了气,临死前,她睁大了双眼,看着自己孩子的方向。勒死女人后,这两个老人又走到婴儿床边,老太太用枕头闷死了孩子。
看完这仿佛走马灯般的画面,陈书浑身冰冷。他看向屋外,火堆旁那两位正在痛哭的老人。陈书死死攥紧手中的衣服,心中懊悔不已。如果他在十一岁那年选择报警,这对母女会不会因此逃过一劫?“我可怜的儿子媳妇啊,医生说她得了什么产后抑郁症,我还不相信,哪个晓得她竟然想不开,把娃娃闷死了,自己上吊。”“我可怜的孙孙啊,”一旁一些年纪稍长的老人也跟着红了眼眶,不停地抹着眼泪。两位老人哭得险些喘不上气,周围的人都在一旁劝慰他们。陈书深知,此刻冲上去揭穿他们的真面目,也无人会相信。报警,没有证据自己该如何说?若是对方哭天喊地地指责自己诬陷他们,对于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,派出所恐怕未必会相信自己。
“李泽林,”陈书想到了他。“如果我去告诉他,他可能会怀疑我。”陈书苦笑一声,十四年前,为了自己,他放过了凶手。现在,如果他再次缩回自己的“乌龟壳”里,那就是对这两个刽子手的姑息纵容。只有李泽林能帮他。在大山里的村民心中,对于穿着警服的民警,天然就有一种畏惧和信服感,他们对警察办案从不会怀疑。趁着尸体还未下葬,他必须尽快告诉李泽林。
晚上,陈书坐在外婆身边,看着火堆旁的情形。两位老人决定第二天就安葬儿媳和孙女。这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有些讶异,按照习俗,应该先请先生来家里“办事”,通常需要五到七天,最后一天才下葬。看到众人惊讶的表情,张老头赶紧解释道:“我儿媳妇是自杀的,家里也不敢让她的尸体放这么久。”这是害怕尸体被人看出端倪,想尽快处理掉。陈书心中焦急万分,他刚才给李泽林打了好几个电话,但一直显示“正在通话中”。陈书并不知道,田如俊为了防止外人打扰他和李泽林叙旧,趁李泽林不注意,将他的手机调成了“免打扰”模式。“对不起,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,”陈书再一次拨打过去,依旧无法接通。
他起身离开火堆,打算自己骑车去找李泽林。尽管外面已经彻底黑了,他也必须去,否则等到明天,人都被埋了,再想检查尸体就更不可能了。陈书来到电动车旁,忽然在旁边的核桃树下看见一个身影。他仔细看过去,只见一个身穿兔子睡衣的长发女人,怀里抱着一个婴儿,正一脸面无表情地盯着他。陈书可以清楚地看见,女人脖子上的紫青色勒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