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战神困局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519更新时间:25/09/15 22:17:36
宁裕国烽烟四起,民生凋敝,连日征战早已让国库空虚,粮草告急。姜高国已被驱逐出境,而丽罗国的大军亦是强弩之末。朝堂之上,吴致远手捧奏折,声色俱全地陈奏:“陛下,我朝将士浴血奋战,终将丽罗国逼退至边境。然,战事虽胜,百姓亦苦不堪言。臣以为,此时当遣使议和,令丽罗国退兵,方能休养生息,长久计也。”
公仲秋韵龙椅上眉头紧锁。他深知国力不济,钱粮已然捉襟见肘。但前线将士正奋勇杀敌,即将凯旋,此时议和,无疑会寒了无数将士的心。吴致远见皇帝沉默,再次进言:“‘小不忍则乱大谋’。纵使我朝能将丽罗国蛮夷彻底赶出疆土,后续的粮草、民生又该如何安顿?百姓恐无法安然过冬。”
吴致远话音刚落,数位大臣立刻起身附和,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。公仲秋韵思量良久,终于下了决心,颁下圣旨,命内监总管周邑亲赴边境宣读停战议和之意。
圣旨传到骆钦衡手中时,他只是愣了片刻,随即紧抿薄唇,沉默片刻后,竟站了起来,未曾接旨。周邑脸色顿变,厉声劝道:“骆帅,您这是要抗旨吗?小心项上人头不保!”他与骆钦衡的父亲骆在全早年有过一段恩情,不愿看其子落得悲惨下场,便苦口婆心地劝说:“大臣们联名上奏,圣上也是迫不得已。暂时忍耐,或许……”
“将在外,军令有所不受!”骆钦衡声如洪钟,掷地有声,“末将要一举将外邦打回老家!”为了边境的万世太平,为了宁裕国未来十年不再硝烟弥漫,更为了让百姓免受战乱流离、家破人亡之苦,他绝不能在此刻退缩!周邑还想继续劝说,骆钦衡却已振臂一呼,召集所有将士,策马奔出军营。
兖州城外二十里,昔日已成焦土。战死的尸骸,丢弃的战车辎重,无不诉说着战火的惨烈。在宁裕国将士的英勇搏杀下,丽罗国军队节节败退。一个月后,丽罗国、姜高国以及另外三国,尽皆被逼回本国,纷纷上表割地赔款,求和纳贡。宁裕国,终获大胜!
然而,本应举国欢腾的日子,朝堂之上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。吴致远面色凝重:“陛下,骆帅竟敢违抗圣旨,还将宣旨的周总管关押起来。此乃藐视陛下,罪不可赦!”公仲秋韵淡淡扫了他一眼:“吴爱卿此言差矣。我等身居庙堂,对前线战事了解有限,不宜妄下定论。”
兵部尚书柯毅对骆钦衡和薛晓栋此次锋芒毕露心生不满,趁机进言:“从战况来看,丽罗国已是困兽犹斗,无再战之力。‘穷寇勿迫’,骆帅此次用兵,未免操之过急。微臣以为,骆帅年轻气盛,恐难堪大任。”吴致远亦附和道:“骆帅确有年轻气盛、骄傲自负之嫌。不过小胜几场,便敢无视圣旨。他日若声望更高,岂不是要目无君上了?”
此时,王朗忍不住出列奏道:“陛下,微臣曾与骆帅、夏少卿共事一年有余,以微臣之见,他们二人绝无不忠不义之心。”许景澄也随之附和:“陛下,我等在此空谈,不过是猜测。不如待骆帅回朝,听他亲口解释当时情形,如何?”公仲秋韵点了点头:“准奏。一切待骆爱卿回朝后再议,无需再议。”
为了防止大臣们再起波澜,公仲秋韵连下三道圣旨,催促骆钦衡班师回朝。此时的骆钦衡,正在兖州安抚民众,整顿军务。三封加急圣旨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案上。夏凝启见状,冷冷一笑:“哼,这是催你回去受审吧?我们在前线拼死厮杀,他们在朝堂上却能对我们指手画脚。若非我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外敌的铁骑,他们哪里还有命在此议论我们?”
“飞乾,慎言。”骆钦衡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哀伤。抛开自己为他鞍前马后,舍命相救不说,单是十几年的兄弟情谊,他难道就这样不信任自己吗?他深知公仲秋韵野心勃勃,也相信他会是一位明君。然,自古帝王多疑心,那句“我能相信的,也只有你了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,如今,他却已容不下自己了吗?“集结兵马,立即回京!”骆钦衡面色凝重,下达了命令。
……
凌嘉城,清乐坊。
潘小蕊正细致地为自己描着眉。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。两日前,赵武涛正式向她提亲,欲用八抬大轿迎娶她过门。她心中欢喜,她知道赵武涛是真心对她。只是,她想先告知夏凝启一声,便让赵武涛耐心等待,待宁裕国危机解除后再娶她。赵武涛欣然应允,承诺会一直等她。
这两日,她的心情一直极好,连上台演唱时,也特意挑选了几首喜庆的曲目。曲罢,她回到后台稍作休息。经过一间屋子时,她无意间看到进去的人竟是夏凝启曾让她特别留意过的王景洪,瑞王的故幕僚。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。环顾四周,见无人跟随,她悄悄地猫起身子,贴近门边,屏息偷听。